孙汝初:《中国古代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考古学研究》系列之八(书法家孙汝年)

2023-05-28 09:14:46

 

原标题:孙汝初:《中国古代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考古学研究》系列之八

三、良渚文化出土的刻画符号、图画、纹饰和雕塑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位于浙江杭州地区,碳十四年代在5300年至4300年之间。长江下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无霜期长。该地区自万年前后上山文化以来、经过8300年前后宁波井头山文化、8000年前后萧山跨湖桥文化、7000年前后宁波河姆渡文化,以及浙江嘉兴上海江苏7000年前后马家浜文化、6500年前后的崧泽文化的连续发展,稻作农业经济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到了53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发展出具有34平方千米范围长江下游良渚古国。其影响力北至连云港花厅或更远;西至长江上游四川地区成都平原和黄河中上游的甘肃齐家文化、陕西石峁文化;南及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西樵山文化和石峡文化。良渚古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时代。(各地出土的玉琮证据可以证明)良渚文化时期彩陶已经衰弱,以黑陶为主的陶礼器普遍流行;黑陶上绘制刻画符号图画在烧制末期的渗碳过程中容易被黑色遮盖,因此人们大多用硬质石器、鲨鱼牙齿等工具在烧制以后的黑陶礼器表面刻画符号、图画、紋饰,记录与神灵交流沟通的语言思想。形成了我国自古以来数量最多、形态最丰富的刻画符号、图画、纹饰;这些刻画符号、图画纹饰还扩展到同样用于宗教祭祀的良渚玉器和石器工具上。因为频繁使用,良渚的宗教神职人员在刻画符号、图画、纹饰中发明出了象形、会意、指事的单个文字符号和由两个和多个刻画符号文字合成的词组,句子。它们与我国此前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珠江流域考古学文化发现的刻画符号、图画、纹饰、雕塑有很大的不同。最早在我国刻画符号、图画、纹饰和雕塑中发展出中国古代真正的原始文字。

1、良渚文化的刻画符号

自从1936年杭州西湖博物馆(今天的浙江省博物馆前身)施昕更先生最早发现浙江杭县良渚文化遗址,并于1938年整理发表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以后,良渚文化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历史考古学界的广泛重视。1949年建国以来,经过浙江、上海和江苏考古工作者对浙江瑶山、反山、莫角山、赵陵山、玉架山、汇观山、水田畈、瓶窑吴家埠、湖州邱城、钱三漾等遗址;上海青浦福泉山、闵行马桥、松江广富林等遗址;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澄湖遗址,昆山太史淀、赵陵山、张家港东山和无锡江阴高墩、常州寺墩、南通海安青墩、徐州花厅等136处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5000年前后中国长江下游浙沪江地区的良渚文化已进入中国文明古国时期。1959年由考古大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命名为良渚文化以后,在2019年7月被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43届大会正式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华夏5000年文明正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从1936年施昕更、何天行先生报告良渚文化黑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以后,全国通过考古和研究发现的良渚刻画符号不断增加。据2015年张炳火在其所著《良渚文化刻划符号》一书中统计,有3000多幅图片、554件实物上共有656个符号;其中包括了刻画符号、刻画图画和刻画纹饰。在良渚文化的656个符号中,有一部分是类似陶器上刻画的陶符性质符号,具有早期记事指示符号的简单形式的象形和抽象性。它们有人类掌握绘画技术之前的刻画符号和掌握绘画技术以后,从图画、纹饰、雕塑中抽象出来的图画字的各种形式。

图36、与中国此前考古学文化不同,良渚文化中刻画符号有单个独用的和由二个、三个、或更多符号合用的组合符号,并且数量最多。此图中是良渚文化出土的单个刻符,有干栏式房屋、人工垒筑石头祭坛、祭坛抽象符号、捕鱼网和旋转盘肠“卍”字“田”字等可识读和不可识读符号。它们中许多可以在良渚以前和以后的刻画符号、文字中找到相似的。表明它们上承更早文化的刻画符号而来。它们在良渚文化以后的甲骨文中出现,表明对中国文字的承上启下作用,证明良渚原始文字与成熟文字甲骨文之间的联系。(图片选自张炳火《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

图37、良渚文化陶、玉器上出土的包含二个、三个、四个、六个连用的刻画符号。它们有图画象形符号和抽象线条符号。图画象形符号大体可识读,但是抽象线条符号无法破译,只能观其存在形式。良渚文化这种组合符号是我国所有考古学文化中出现最多的。

2、良渚文化的刻画图画

良渚文化出土的656个符号中,有一部分属于图画性质的符号。它们与之前彩陶和白陶礼器上的绘制刻画图画一样,具有图画性质。与抽象的刻画符号不同,它们更具图画的形像性。它们与彩陶礼器上绘制的动植物图画符号以及白陶礼器上绘制雕刻的符号一样,都具有与神灵沟通语言思想的宗教性质。

图38、良渚文化出土脱皮黑陶上的鸟神图画。黑陶是良渚人祭神的礼器,鸟神是中国受萨滿教影响南北普遍崇拜祭祀的神灵之一。黑陶罐上六幅连续的鸟神图画精雕细刻,是良渚文化祭祀鸟神的宗教图画文字。良渚文化出土的黑陶礼器,石钺、玉璧上有大量记录储存宗教思想语言的图画字,它们是良渚宗教文字已进入原始文字的证据之一。

3、良渚文化的纹饰

我们说同一器物和不同器物上重复出现的绘制、刻画符号图画常常称作纹饰。它们出现在祭祀用的礼器上时,同样具有神职人员与神灵沟通交流语言思想信息的功能。良渚文化陶制玉制礼器上有许多纹饰,它们反映良渚文化人群的某些宗教语言思想。

图39、良渚黑陶礼器腹面、口沿、盖子上的纹饰和良渚玉琮、玉璧边缘雕刻的重复图案纹饰。它们都是祭神礼器,纹饰重复许多相同刻画符号,具有神职人员强调某些特殊符号的意义、创造整理的与神灵沟通的语言思想记录。

4、良渚文化的雕塑

我们说雕塑是立体的图画,它产生在人类掌握了绘画技术能够首先在大脑中形成图画形像之后。由于它们和图画一样记录储存了古人的宗教语言思想信息,因而是文字起源的源头之一。

良渚文化中出土的玉石礼器的形状、纹饰由良渚先民为祭祀神灵,把来自北方红山文化的光素玉石礼器雕刻塑造成祭天的玉壁、祭地的玉琮而使天地形像化;并且在许多玉礼器上雕刻祭山形玉器与神灵沟通语言思想的符号图画纹饰。这些符号图画纹饰和雕塑形状记录储存了良渚宗教神职人员敬神礼神的语言思想,它们不但是良渚原始文字的源头,并且开创了中国古代玉器从红山文化以来素面到刻有纹饰图画,更加形像立体、美丽漂亮的玉礼器传统的先河。

图40、以上良渚玉器都经过精雕细刻,它们通过立体图画形像,向人们展示天圆地方,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良渚宗教巫师国王的祭祀天地的宗教思想和语言。它们上面的刻符和刻纹还有诉说祭祀者权力等级等作用。图中镂空雕刻的良渚羽冠神人骑兽被称作良渚神徽。显示良渚最大权力拥有者的形像。下左图是现藏日本博物馆的良渚猪神梳背,说明良渚人和北方红山文化人群一样有猪神祟拜。并且这种传统来自对红山文化玉礼器的继承。锥形器是良渚神职人员创造的祭神礼器,从其形状和刻有神人族徽看不可能是实用器。从其大多出土时在人骨下腹部位置看,有专家学者认为是来自北方红山文化男性生殖器祟拜和生殖崇拜的变化形式。这种锥形器后来被中原文化吸收继承,在商周礼玉器中大量出现。反映中原文化是在北方红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和西方马家窑文化衰退后,吸收周边文化成果壮大起来的。另外我们从良渚雕塑玉器形状上可以观察到其反映的涵义,说明雕塑是立体图画,同样含有宗教神职人员记录储存宗教语言思想的功能,亦是记录储存宗教语言思想的方式之一。

5、良渚陶、玉、礼器上的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

象形、会意、指事字是全世界和中国古代文字普遍的造字方法。无论是西亚苏美尔人创造的早期文字、古埃及人的圣书体文字、南亚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较晚的美洲玛雅方块字等,它们和中国汉字一样最初都经历过从刻画线条到图画、从图画到线条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的造字过程。

象形字简言之就是由模仿物体形像或图画并略作概括抽像形成的线条图画文字。如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和“车”整等字。它们往往单个独立存在,以一幅线条图画独立表达一种语言思想。象形字从图画中产生,是一切文字产生的母源。它从图画中来,是文字出现的起点和源头。有了象形字才有文字的形象结构、才能以象形字为基础创造出其它文字。所以象形字在文字诞生和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现代汉语象形字还可以分成整体模写、特征突出、随形附例等分类理沦,因篇幅不作细解。

会意字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象形字组合成一个新字,表达另一种语言思想;如在木字旁边加立人表示人靠在树木上休息的“休”;在木字下方加两个并列的木表示树木很多的“森”字等等。因为它们有把几种表达语言思想象形字合在一起的形式,有几种意义会聚在一起的意思,故称作会意字。会意字是全世界早期文字的造字方法之一。中国现代学者又把会意方式分成图形式、边傍位置关系 等等六类,在此恕不细叙。

指事字大多是在象形字一定部位上添加或減少笔划或符号,指示该字表达的其它意思。如在“刀”字的一撇上加一点,指示刀口的意思,造出“刃”字。在“木”字的上面加一长横表示“末”指树梢,在“木”字的中间加一横表示“本”、 指树木本身的意思。指事字常常以象形字为母体、在象形字上添加或减少笔画符号,用以指示象形字某些特定部位,或特定意义。具有指示性故叫做指事字。指事字也是世界早期文字普遍使用的造字方法之一。现代学者把指事字细分为因形指事、因声指事、刻画指事等几类,恕此不再细说。

古代造字的方法中国有“六书”之说;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有专家学者研究出造字方法还有象事、拟音等方法名称。可以肯定文字因记录、延长人类语言思想表达时间的需要而诞生;最早创造出的符号图画没有声音,但是符号图画的象形形状具有表意性,看到者大多能够意会符号图画表达的意义。然后在实际使用中为了方便、赋予了这些符号图画特定共同的语言名称。它们经过约定俗成在家族范围內得到使用和公认、成为了家族性方言名称。并且在约定俗成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后成为氏族和民族的方言名称。这样使得记录这一方言的线条文字有了特定的方言性语音。当文字多了以后,为了适应应用需要人们把已经具有声音的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作为表示形状的形傍和表示声音的声傍组合在一起,演变出可以同时表达声音、意义的线条文字形声字。(如“车”字刚创造时有人模仿牛车的形状画了车厢车辕和两个轮子,人们不知其名但能知道它用牛和马牵拉可以载运重物的用途。语言交流使用中有人给它起了“车”的语音,慢慢的在使用者的家庭、家族、氏族、民族中约定俗成为“车”的方言名称。因为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已有文字不够用,人们就用“车”作形傍与表示声音的“仑”、“专”、“畐”、“乔”、“袁”等字组合成“轮”、“转”、“辐”、“轿”、“辕”等与车相关的形声字。)

在语言文字使用中用同音或发音相近的已有文字相互代替,或凭声音拟音造字就产生了同音有本字相互替代假借字和无本字只有声音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常常因为字太少,使用中有时找不到适用的文字,就用发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就造出了如:“暮和莫”、 “汤和荡”、“策 和册” 等同音有本字互用假借字,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书籍文章诗词中很多。还有一类假借字本来没有具体的字,使用中凭声音或译音造新字也称作假借, 如外来语中的译音字“沙发”、“雷达” 和外国人名地名等。

因为各地方言读音的变化发展,人们添加或改变某些同义文字的符号形状,创造出适合当地方言的同义转注文字。它们常常意义相同,可以相互作注解说明。如语音不同意义相同的“老和考”、“至和到”、“舟和船”等等。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同意相受”。

从全世界文字发展过程看,从线条刻画符号到形像图画、从图画到线条象形文字产生的过程中,象形文字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象形文字出现后,各种以象形文字为母体的造字方法相继产生,文字数量大幅增加,为记录储存表达更大范围语言思想信息的词组和句子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随着文字表达记录储存语言声音功能的不断发展,文字在使用中为了方便记录书写,表意功能被逐渐淡化,世界文字记录声音的趋向得到加强。最后向只记录表达声音、不表达意义的表音字母文字发展。 表音字母文字有容易辩识和书写的特点。在古代西亚3500年前后被同是北方闪族的迦南人(生活在西亚叙利亚黎巴嫩的闪米特人包括闪族的腓尼基人)在商业交換需要中为了快捷方便发明出来以后,经过希腊帝国、罗马帝国的改造演变成拉丁字母文字、斯拉夫字母文字和阿拉伯字母文字。(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也是闪族人)从此随着宗教传播、战争和商业向全世界扩散。但是綜观中西方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可以发现,表意文字比较精练,字母文字除了便捷性以外也有缺点,字母文字无法象表意文字那样,从字形上可以推测出文字表达的大概意义而帮助记忆和识读。并且书写较长。如把“128”、“一百二十八” 写成英文字母文字就是:“one hundred and twenty-eight”, 比较一下可知谁方便、谁繁琐,谁浪费时间和纸墨。因此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各有长短。似乎一定要把

中国方块汉字拼音化的优缺点和让方块汉字彻底消失的利弊,可能自民国以来的专家学者们还尚未完全研究清楚。最好不要操之过急而失去民族个性为好。

图41、由于许多良渚文化原始象形文字还无法破译。我们只能从良渚象形文字祭坛符号演变发展时、形状变化中考察由象形字到会意字,指事字的发展演变。上图从左往右第一图是良渚黑陶礼器上表示祭祀神灵祭坛的最早象形符号。祭坛反映宗教礼仪的复杂形式,是考古学文化具有复杂宗教礼仪的标志。第一图中黑陶上的两个祭坛符号左边的具有祭坛象形符号形状;右边的在左边祭坛象形符号中加一横,根据陶、玉器上祭坛符号形状可认为右边祭坛符号有特指某种祭坛的指事意义。第二、第三图玉璧上的祭坛符号中间添加了“日”字和“鸟”字符号,具有了把两个象形字合在一起表示祭祀太阳神的祭坛和祭祀鸟神的祭坛,具有会意性质。第四图是刻在良渚玉琮上方表示萨滿教上天树的神杆象形符号。第五图是良渚文化刻在玉璧上没有神杆的鸟神祭坛,它由祭坛、祭坛上的鸟神专用符号和上面站立的鸟神三者组成,是表示祭祀鸟神仪式的符号。它由几个象形符号合在一起表示某种祭祀仪式,是会意字的形式。下排第一图在上排第五图祭坛和站立的鸟神中间加了通天树神杆。是表示良渚萨巫师在祭祀鸟神时上入天庭与神灵相见的意思吗?这种由象形符号合成的会意,指事性质符号在良渚文化陶、玉礼器上出现很多,如下排二图反映祭坛、鸟神、树形神杆和日月祭坛的合成符号,因为尚未破译我们只能从形态上分析它们可知的性质。

6、良渚文化线条文字符号中的词组和句子

我们分析研究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石器上的刻画符号、图画、纹饰,会发现其中常常有许多线条符号组合在一起,具有象形、会意、指事文字的形式。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符号图画还有两个组合在一起,三个四个组合和多个组合在一起,甚至更多达到十几个符号按一定形式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线条文字画。其中有些刻画符号很多在其它单个刻画符号中曾经重复出现。这些把几个或多个线条图画符号组合在一起使用的结构形式。表明良渚宗教巫师已经具有把两个、三个或更多记录储存表达语言思想信息的相同、不同符号组合在一起,用来表达记录比单个符号图画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内容范围更大的思维意识。而这种表达形式事实上具备了文字词组和句子的形式、功能和性质。

在成熟的文字中,单字单词可以表达一定范围的语言思想信息;由单字和单词组成的词组比单字单词具有更大的记录表达语言思想信息的内容范围;由词组短语组成的句子可以比词和词組表达的内容范围更大。有了句子以后、就可以把句子叠加在一起组合成文章,表达我们需要表达的所有语言思想信息。这一表达记录语言思想信息范围逐渐扩大的过程,就是文字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我们比较上面全国各地著名考古学文化在良渚文化以前、良渚文化年代并行时期考古出土的陶器、玉器和石器上出现的刻画符号、图画,它们很少具有良渚文化相同的情況。良渚文化的这些特殊情况是否表示原始文字已经在良渚文化诞生了呢?我们还要通过下面的研究分析,来进一步考察和弄清这一问题。

图42、与中国古代其它考古学文化不同,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陶、石祭神礼器上已经出现数量较多的、由多个文字符号组成的短语、句子形式。它们已经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第一图是现藏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The Musee Guimet)的多节良渚玉琮。杨晓能(美国)在《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唐际根、孙亚冰译、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第一版图3-135中介绍有良渚祭坛仪式符号另带10个文字性符号。虽然作者并未解读,但它们围绕祭祀仪式的形式表明它们具有说明性短语、句子性质。中上图是良渚文化江苏吴县澄湖出水的黑陶贯耳壶。其腹部有一组5个(有说4个)刻画符号。其第一个是在洪江高庙文化白陶、大汶口彩陶、崧泽文化刻符中出现过的八角星纹。第二个有人认为是数字符1字,第三个与古代表示权力的钺形符号相似,第四个与甲骨文中五字相近,第五个箭头符号,因此有人译作“方钺会矢” 见董楚平《“方钺会矢”——良渚文字释读之一》、《东南文化》2001年第3期。不问译文是否正确,我们从形式结构上可认为已经具有短语句子形式。

中中图为良渚文化余杭县南湖出水的刻符黑陶罐,其腹部从左往右刻画有12个象形符号。李学勤先生认为9个符号并进行了破译。我们不管破译内容,从形式结构上可以认定它有句子性质。

中下图是浙江良渚文化平湖庄桥坟出土的化石石钺。在古代玉钺石钺是长江流域考古学文化国王、酋长、头人墓中出土数量多,反映权力的标志性宗教玉石礼器。石钺大多选择美石加工制作,其中采用古代动植物化石制作的也不少。庄桥坟这件化石石钺出土时已残。重要的是这件残石钺上刻有六个规整的文字符号。这表明良渚文化时期除了图画文字、线条象形刻画符号文字以外,刻画规整、具有现代文字形状结构和书写顺序、具有短语句子形式的原始文字确实已经诞生。

右上图是平湖庄桥坟遗址H41:1出土另一件残石钺B、A二面刻画符号. 徐天进研究认为B面上有7个刻画文字。不问文字内容从形式上可确认为短语式句子。

右下图美国哈佛大学沙克勒博物馆收藏良渚文化黑陶塔式盖壶(缺盖)底部圈足内刻画良汶文字。据李学勤先生介绍此件盖壶是收藏家弗锐兹·比勒芬格(Fritz Bilfinger)1940年在杭州附近购得。黑陶塔式盖壶是良渚文化出土常见器型,故这件塔壶属于良渚文化没有疑问。圈足有残缺,且古代文字符号因不识故可折分。此壶文字李学勤先生和饶宗颐先生分别择文介绍并对文字进行破译。但二人确定的字数不同,并且译文也不相同。他们都是考古界古文字界权威。我们且不论其分歧从形式上可以确认这组良渚文字具有短语句子结构形式。其规整的结构已经具备和接近甲骨文文字结构形式。

根据以上考察,良渚文化以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的单个、两个、多个刻画符号、图画组成字、词、短语、句子结构形式。这在中国所有古代考古学文化中是前所未有的。可以确定良渚文化原始文字已经诞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就是关于《孙汝初:《中国古代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考古学研究》系列之八(书法家孙汝年)》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0087.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