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大后还“黏爸爸”的孩子,大多因爸爸做对了3件事,你家是吗?

2023-07-13 06:27:40 阅读:

 

原标题:长大后还“黏爸爸”的孩子,大多因爸爸做对了3件事,你家是吗?

文/奶豆爸爸(原创文章,欢迎个人分享转发)

朋友老张跟我抱怨,说女儿自从上了高中,就从贴心小棉袄,变成了白眼狼,回家次数少了不说,就连跟他说话也变得很不耐烦,真的是女大不中留。

看着老张苦恼的样子,我深有感触。

因为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此类的感慨和抱怨:孩子一大就不跟爸妈亲了。

更甚者有很多家庭,随着孩子的长大,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

面对这些问题,大家更多的是把原因归结为:孩子长大了。

但事实上,根据研究表明,孩子与父母关系的亲疏,并不在于年龄,也不在于孩子的性别,而是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莫大的关系。

这一点在“父亲”这个角色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那些长大后还会“黏爸爸”的孩子,大多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阶段,爸爸做对了以下三件事情。

01.0—6岁的耐心陪伴,给足安全感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话题:

如果你还记得6岁以前的事情,你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是怎样的?

下面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说的:

回家葛优躺、手机重度依赖者、做饭小白、孩子哭闹自动屏蔽专家……

简短的一句话,却能暴露出父亲这个角色,很多时候在家庭和孩子身上所出现“陪伴缺失”的现实情况。

而与之相反的是我之前看过的一个纪录片。

其中一个上大学的女孩,无论在任何时候,跟自己的父亲都保持着非常亲昵的亲子关系,父女俩每天都会通电话,来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和经历。

当主持人问道:是怎样保持父亲和自己之间这种亲昵的关系时,这个女孩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分享了从妈妈那里听到的一个小故事。

她说,自己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去出差,结果走的第二天,她就生病了,当时无论妈妈和奶奶怎么照顾,就是不见好。

结果出于担心孩子,爸爸急急忙忙就赶了回来,结果第二天自己就活蹦乱跳的。后来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还出现过几次这种状况,每次就像是东方玄学一样,好像她爸爸有什么超能力。

到采访的最后,这个女孩说出了非常触动大家的一句话,她说:

我的爸爸在陪伴我的这件事情上,从未缺席,这或许是到现在我仍然非常黏我爸的原因所在。

其实,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0—6岁的正是构建孩子安全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建设孩子完整人格的时段。

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鲍尔就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也就是“依恋理论”,指的是孩子在0—6岁时和父母之间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和纽带。

如果爸爸能够在这个时期,给与孩子更多的耐心陪伴、拥抱和互动,就能够形成与孩子之间稳固的依恋关系。

所以那些长大后还黏爸爸的孩子,往往是在0—6岁的安全感建立阶段时,父亲就为以后的依恋关系打好了基础。

02.6—12岁接纳孩子,给他认同感

有一位爸爸求助教育学家,说10岁的儿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事都不愿意告诉他。

结果教育学家听完这位父亲的描述后,就问他:你是不是经常会否定孩子?

听完教育学家的话,这位父亲恍然大悟。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他似乎从来很少去正面认可孩子。

比如说,孩子考了99分,已经是很高的分数了,但换来的是他的指责:怎么这么不细心,明明可以考满分的。

等到孩子真的考了满分,他又在一旁说:别骄傲,这次考得好不算什么,次次考的好才是真本事。

在这个爸爸的世界里,似乎孩子考的好与不好,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更多的采取了质问、指责和否定的教育方式。

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跟他分享也不足为怪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类的教育模式,在不少家长眼里,这样的“打击式教育”,能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续努力。

实际上,这种方式,并不是说对所有孩子都有效果,更多的是对孩子以及亲子关系的一种伤害。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无关回应”,指的是得到的回应与自己的期待无法接轨。

当孩子做了家务,当孩子考了高分,满心希望家长能够表扬自己的时候,你却给孩子浇了一盆凉水,试问,孩子还怎么跟父母去坦诚相待呢?

这一点,在很多父亲身上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一直以来,男性不够温柔细腻的行事风格,往往会重创孩子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所以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建议每一个爸爸,都能够及时给孩子一定的鼓励和赞扬。

因为,你给他们的认同感越多,他们越喜欢在你面前打开心扉,也就越信任你。

01.12岁以后给足孩子空间,给他尊重感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是一对父子吵架,画面极度混乱。

当时,父亲喝了酒,因为男孩顶撞了爸爸,爸爸愤怒之下,竟然把孩子卧室里所有的模型给砸了。

面的一片狼藉,男孩哭的撕心裂肺。

其实,这个父亲是因为孩子顶撞他而发怒吗?实际上可能并不是,他或许只是为自己在孩子那里无法获得的掌控感感到愤怒,才有了这一幕。

正如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那样:很多父母,在看着孩子越来越大的过程中,会为自己无法掌控孩子,而感到无奈和气愤。

从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变成了高高在上的权威的宣导者,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指示去学习,去生活,那么就会被列为不孝,不听话,从而要么跟孩子讲道理,要么跟动用权威,逼孩子就范。

但试问,我们嘴里的道理,真的是百分百正确的吗?

此外,孩子并不是我们的后传,孩子也不需要按照我们为他规划的人生去走,他们应该有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利。

但现实状况是,当父母意识到孩子逐渐脱离了他们的掌控时,就会采取各种办法,来扭转这种情况,从而就会爆发出更多的亲子危机。

在这一点上,父亲由于自身的权威性,往往对孩子的施压就更多,亲子关系也就越来越疏离。

而有些孩子之所以长大后还比较黏自己的爸爸,是因为在青春期时,他们的父亲给足了他们想要的空间,以及长大后该有的尊重。

试想想,如果父母一直以高姿态对待孩子,以权威约束孩子,那么你们之间缔结的联系,就不是亲情,不是爱了,而是一种被动的束缚,其结果只能把孩子越推越远。

所以,有人就列举了孩子处于青春期时,父母应该具备“三颗心”。

其一,就是不要太关心,其二,不要太有好奇心,其三,不要太热心。

其实,孩子终将会选择自己的人生去展翅高飞,而他们之所以还愿意飞一飞就回家,是因为这个家,能让他感觉到安心和爱。

所以,作为一个父亲,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这些安全感和陪伴,那么孩子不但能够跟父母有很好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生也将是一片坦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就是关于《原创 长大后还“黏爸爸”的孩子,大多因爸爸做对了3件事,你家是吗?》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tg/38695.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