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不流外人田”你听过,但你知道后半句吗?(肥水不流外人田出自那一诗歌?)
#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纵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称号,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感受到,礼仪规范贯穿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风水等来自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经验,它们都以谚语、俗语和歇后语等代代相传,至于是否有科学依据,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肥水不流外人田”你听过,但你知道后半句是什么吗?
中国谚语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特点,既通俗又朴实。它将人们的农耕经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看来农田灌溉发人深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直译,就是你有了肥水,首先要想到自己的田,不能给别人。之所以能在民间广泛流传,是因为古人以农耕为生,农作物的生长是家庭生存的基础,肥水是农作物丰收的基础。人们常说“一株庄稼一朵花,全靠肥当家”。古代没有工厂生产化肥,肥料多为人畜粪便,因稀缺而珍贵。为此,古人经常在沿途捡拾牛、马的粪便作庄稼。可见肥料和水在古人心中的价值非同一般。既然在农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首先满足自己田地的灌溉,也容易让人为了家庭让农作物受苦。

肥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很大。古人用它来比喻眼前的好处不能随便给外人。看似自私,却道出了古代农村资源匮乏的残酷现实。虽然现在提倡资源共享,但真正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时候,这样的举措自然名存实亡,这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所以即使在科技文明开化的今天,这句话还是可以理解的。既反映了千百年来人性的不方便,也深刻揭示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普遍状况。

这句俗语的后半句也是经典的一句话,“近水楼台先得月”。虽然听起来比较舒服,但其重点还是在人性与公平的普遍矛盾上。从字面上看,靠近水边的阳台会先看到月光。古人通过这个场景,想到的是通过亲近一些人或事,可以先获得利益和便利的社会现状。这样的情况古今都可以理解,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不变,无论是为官还是经商。但在古代,这种现象对百姓来说是苦的,只有后代在寒窗苦读,才有机会亲近水。
总结
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说出生活的道理。总之,每一个谚语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都有它在当时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所以很多说法并不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科学作为基础,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
总的来说,这两种说法虽然产生于古代,流传于民间,各有所指,但时代飞速发展,人性依旧,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这两句谚语在今天依然是当下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在我们可以肥水共享,人人可以得月的时候,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