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简介-屈子祠的由来
熊正则像 熊玉作
『引言』 公元前177年汉文帝太中大夫被贬长沙,听闻坊间传诵楚国“屈冤大夫”的
故事和他的作品《离骚》中的部分章句。他倍感与之相同命运和怀抱而作《吊屈原赋》
抛入湘水祭祀自己崇敬屈冤大夫。自然,他沒有读到过《离骚》原文,否则他不会不
知到作者姓名。他用“原”谐音“冤”,以避为己鸣冤之嫌。
贾谊卒二十三年后,司马迁生,后袭其父太史公司马谈之职任汉武帝太史。由于严重
违背史官操守为汉奸鼻祖李陵鸣冤,被处宫刑后入獄。大赦出獄之后为其父的《太史
公书》作传,即所谓“七十篇列传”。楚国世界伟人毛润芝先生给他定位为“文学家”,
非常英明。司马迁在《屈贾列传》中写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从此,
史定“屈原”这一称谓。司马迁应有条件读到淮南王刘安门客搜集到的《离骚》原文,
但他公然无视作者开篇就自报家门,虽然他已不是史官了,但尊重作者是每一位读者
的基本素质。
公元前.278年5月5日天刚亮,汨渊邑执政官屈子走出城邑来到汨渊旁,捣碎了自己最
心爱的组玉佩,呑服玉屑之后投身汨渊自尽(详见《离骚》)。其原因是他于5月4日
収到得意门生、楚襄王室大夫宋玉的来信《哀郢》后,万念倶灰,彻底绝望了。
就在头一天屈子从弟子宋玉的来信中得知郢都失陷之噩耗后,.悲痛万分,脱下白色丝
衣辅在地上,给楚襄王跪书了离世骚言《离骚》。该遗书开篇就自报家门和姓名与字,
自述他是高阳帝后裔,他的皇考(始建宗庙之祖)是熊伯庸,即公元前·611年楚庄王
采纳太仆熊蒍贾灭庸的建议,灭其庸后建上庸郡并分封给太仆。时恰逢太仆夫人生子,
便取名谓之“伯庸”。也就是说屈子的故乡是上庸郡(今湖北竹山县南)。《楚辞》
中的地名都是实名制,甚至有些现在还传着比如,“望北山而流珶兮”之句,从长沙
郡再被郡正贬去汨渊邑不宿北姑驿?不望北山,还能望见什山?
关于屈子的姓氏,司马迁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与楚同姓当姓熊,何
又改姓屈了呢?.源于比司马迁早二十三年的贾谊作了《吊屈原赋》。贾谊沒读过《离
骚》全文,其文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
敬吊先生”。贾谊赋中引用的“离骚“章句,皆是他所听闻坊间传辞。否则他不会把
“屈冤大夫”改称为“屈原大夫”,贾谊以谐音规避为己鸣冤之嫌。
所谓“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我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皇,皇考熊
伯庸之后世,屈子的祖父。可见屈子是太仆(亦称“大人”、“太史”)世家。难怪
屈子历史知识渊博,也难怪怀、襄两王室太仆郑詹尹敬重他。其祖父“览揆”即用东
周流行的“周易揆筮法”为孙子取名,今天流行的“易经取名”就源于此记载。为什
么取名“正则”呢?他祖父揆筮到了《周易·颐》,文王彖辞有曰:“养正则吉”,取
其“正则”为名。
屈子生于公元前342年正月26日,卒于前278年5月5日,享年64岁(我个人是非常赞
同汤炳正先生之说)。 知道了屈子的生死之期,要判读《楚辞》二十九篇的作者、时
间、以及作品內容的历史背景,就容易多了。正如汉儒袁康所曰“章决句断,各有始
终”。也正如《越绝书》所言:“章绝句断,事事可晓”。屈子在入楚怀王室为左尹
前,是为上庸郡正,具体时间史无记载。但我们可以从《九歌》的内容推测,至少在五
国联军合纵伐秦的公元前318年之前,其时屈子四十八岁。“左徒”一职之说出自司马
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但今考古发现实为“左尹”,国政居三位人物,并兼“东宫之
师”之职。屈冤大夫被贬后,由昭坨大夫继任,再后由慎到大夫继任。
屈子至死崇尙的“美政”是什么呢?是“周公制礼作乐”之政。惟楚有才,楚国八百年
就一部《楚辞》吗?当然不会。就是因为左徒仿效周公礼乐制度,在楚怀王室推行礼乐
制度,八百年楚国才传承下来了一部《楚辞》。当然,屈子的“美政”也得罪了大多数
同僚,毕竟不是每位公卿都有屈子之精神和理想。楚怀王宠信他,与利用周王朝礼乐制
度来统一天下不无关系,推行礼乐是摘掉“蛮邦”帽子最昭彰的策略。屈子曰:“惜往
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原本已说明了“美政”内涵,但鸿儒朱熹大笔一挥就篡
改为“受诏命以昭时”,后人亦迷信之。
那么屈子是何时从左徒高位降为三闾大夫的呢?史无记载。可以推测是在合纵伐秦之后
不久,左徒“竦长剑兮拥幼艾”,终大败而归。幼艾,喻太子横,左徒其时兼少傅(楚
王室沒左徒之职,实为左尹兼东宫之师)。三闾大夫又何时贬为长沙郡右史(副职,左
史为正职)的呢?史无记载。可推测为怀王拘秦、太子代政之年,即公元前300年。也
就是说把屈子远放长沙郡是上官得势、子兰为令尹之年;说直白了,楚怀王沒远放屈子,
是楚襄王放的。
那么屈子又是何时从长沙郡右正之职贬为汨渊邑大夫的呢?在公元前280年,该年楚割
上庸、汉北与秦。故乡沦陷,宗庙必毁,怨愤双起,给楚襄王写了一封埋汰信,即《抽
思》。信中有曰:“当初我陈辞之耿著,岂至于今庸亡!”又曰:“歌曰有鸟飞南,栖
集北….。”言鸟儿还可以迁徙汉北,但我却不能再见汉北了。有人居然据此说屈子流放
过汉北!屈子怨愤还有潜台词,即就在故乡沦陷前不久,他曾给楚襄王写过一封信,即
《惜誓》。信中对襄王说:“惜我年老身体日衰,岁悠悠不回返…..。望念我长命如久仙,
不如返我之故乡”。”王逸注曰:《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
屈子开篇就言老,与年仅三十三岁就去逝的贾谊何干?
自然,被迫割让上庸郡与汉北郡给虎狼之师的楚襄王,収到屈子的埋汰信不怒才怪!即
令再贬屈子去幽蔽的汨渊邑为大夫,并把屈子在朝中惟一知己郑詹尹太仆贬为长沙郡右
正,替代屈子之职。这才有了《郑詹尹大人与屈子简书·思美人》,继而才有了《屈子与
郑詹尹大人简书·怀沙》。
二千多年来有谁看明白了屈子与郑詹尹大人的知己关系呢?只有一个人,即中国惟一的
国学大师王维国。他说:“知屈原者,惟詹尹也!”《卜居》和《渔父》为什么只有残
本传世呢?因为沒有资格进入楚王室礼乐程序,原本屈冤大夫和郑詹尹大人有资格(王
室公卿,够级别),但两人被贬后就失去了资格,而写信人渔父大夫(三闾之徒)的级
别不够,再加上収信人屈师也失去了资格。所以,信件不能升级为“歌”,不能广泛传
唱、传诵,保存也就困难了。贾谊的远放地若不与屈冤大夫和郑詹尹大人一样同为长沙,
《楚辞》见天日不知推迟到何时。《楚辞》能够传承至今,郑詹尹大人、以及他的后人,
功不可没(楚王室存档的《楚辞》抄本,吴起拔郢时就烧毁了)。
什么叫“死士”?王国维就是效屈子之死士!中国士大夫就两大类而已,一类曰“死士”;
一类曰“活士”。毕竟敢死之士,屈子早已列举,但古今楚辞学人,几乎皆把屈子的偶
像看作隐士。试问:屈子简书中所敬仰的人,哪一个不是死士?且投水自尽者多!楚人
擅泳,王国维虽不会游泳,但他投水竟死于淹不过背衫的水!屈子擅泳,他有自知之明,
擅长游泳的人投水自尽非常痛苦。所以,最初他选择的是饮鸩自尽。他在离世骚言中已
说的很清楚,他说道:“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汨渊邑大夫屈子令药夫提供鸩毒,官医大夫不同意且边说边逃跑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中国仁人志士采用投水自尽的人多,就是至死也尽孝。
屈子的初恋是其为上庸公子时、府上一次派对中与沅湘郡正的小女对上眼。正如他自己
交待的“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屈子远放江南,其夫人沒有追随,抛弃有难
的夫君回沅湘郡醴县(抑或是“黔中郡”)的父母之邦去了。只有长妾女媭追随他至死,
并由她把写满离世骚言的丝衣送达陈郢。屈子沒生育而无子嗣(因为他有妻有妾),左
尹夫人有句名言“不寝近兮愈疏”,而左徒给她的回答是“荪独宜兮为民正!”
屈冤大夫在三闾大夫的职位上办了三期楚国干部培训班,正如他在离世骚言中自述的“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说明白了三闾大学第一期是高级班。所谓“九畹”是隐喻,王者
之数为“九”,不是屈师真的种了九畹(108亩)兰花。这个班学生有子兰、子椒、子玉、
子歇、子勒、子瑳、子暑、子阳等八人,皆王子和公卿诸侯的大子。而屈师给高干班所下
的离世骚言是:“我以为子兰可恃,华不实又情长…;子椒专侫又傲慢…;惟兹佩之可贵
兮(兹佩,此玉佩,喻指宋玉)…。”屈师原本“翼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之
翼愿几乎彻底崩溃。正如他所言:“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楚王室三闾太学一期班学生背景:
1)、子兰,怀王次子;
2),子椒,无考;
3)、子玉,宋郡太子;
4)、子歇(揭),黄郡太子;
5)、子勒,唐郡太子;
6)、子瑳,景郡太子;
7),子署,江郡太子;
8)、子阳,屈郡太子。
屈冤大夫年表:
公元前611年屈冤大夫的皇考(始有宗庙之祖)熊蒍贾太史为楚庄王献计灭庸后,
封上庸郡。
公元前342年正月26日生于楚国上庸郡。
公元前约300年由上庸郡正之位入楚怀王室升任左徒。
公元前301年春辅太子东征合纵伐秦。
公元前301年夏,东征中回夫人来信《大司命》,作《少司命》。
公元前约300年降职为三闾大夫。
公元前约299年作《天问》与弟子宋玉,以探讨历史经验。
公元前397年出使齐国,作《远游》劝诫为齐人质的王子横。
公元前297年季秋被贬为长沙郡右正。
公元前297年季秋弟子宋玉送别恩师至汉水边,别后作《九辩》与师。
公元前297年冬回复弟子宋玉之《九辨》,作《涉江》,叙述分手后情况。
公元前281年作《惜誓》与楚襄王,请求告老还乡回上庸郡。
公元前280年上庸、汉北割于秦,悲而作《抽思》埋怨楚襄王。
公元前约280年在长沙郡江边偶遇弟子渔父大夫作《渔父》,试图劝诫。
公元前280年与长沙郡正不合,贬迁汨渊邑作《惜往日》斥责郡正。
公元前279年春好友郑詹尹奔长沙郡为其郡正贬屈子斡旋,作《思美人》与好友。
公元前279年孟夏屈子回复好友郑詹尹大人的来信《思美人》,作《怀沙》。
公元前279年仲夏作《卜居》与好友郑詹尹大人。
公元前279年作《橘颂》与弟子宋玉大夫。
公元前279年宋玉大夫回恩师《橘颂》之来信,作《悲回风》与恩师。
公元前278年仲春,吴起拔郢,宋玉大夫逃至凌阳后作《哀郢》告之恩师噩耗。
公元前278年5月4日,屈冤大夫作离世骚言《离骚》与楚襄王。
公元前278年5月5日,屈冤大夫投身汨渊自尽,享年64岁。
公元前278年7月,宋玉大夫得知恩师自尽殉国,第一时间作《招魂》与同学景瑳。
公元前278年9月,景瑳大夫作《大招》回复宋玉,共寄哀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