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 走进“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是哪一朝代)
“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征服高山、进“淄”赶“烤”、潜心拜佛
两天逛十景,三天跨四城……
今年大家的旅游热情
可以说被充分点燃
而在古代
也有一位“硬核”旅游达人
——徐霞客
他的足迹遍布今中国19个省市
留下了洋洋洒洒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生动诠释了“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宏伟志向
今天我们就来浅聊一下
这位“千古奇人”的故事~
不求功名,志在山水
徐霞客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诗书世家
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
直到徐霞客的高祖徐经乡试中举
与唐寅一同入京会试时
却牵扯进考试漏题的风波
被罢黜功名,断了仕进的希望
此后徐家两代人的仕途之路也不尽人意
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更是因为
祖上三代的科举“魔咒”
不再追求功名,不愿攀附权贵
而徐霞客15岁那年
也因参加童子试未中后即摒弃科考
转而寄情山水间
徐父徐母也都是开明之人
他们因势利导,鼓励儿子立天地之志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在父母的影响和鼓励下
徐霞客一面如饥似渴地阅读
历史地理和游记类书籍
一面开始在家乡附近游历
还立下了
“穷江河之渊源,寻山脉之经络”的誓言
有句话叫“弘祖之奇,孺人成之”
徐霞客能达成人生愿景
离不开母亲王孺人的倾力支持
18岁那年
徐霞客正踌躇满志为自己的人生壮游做准备
而此时父亲不幸病逝
守孝期满后
他又不忍将日益年迈的母亲留在家中
左右为难之际
母亲却说道
“身为男子,志在天下,天下者,山川也”
以此鼓励他要志在四方,不必顾及自己
并希望他记录所见所闻
回来可以讲给自己听
临行前,徐母特意为他制作了一顶帽子
史称“远游冠”
1609年,22岁的徐霞客
带着母亲的激励和叮嘱
上路出发了
一次次“定向而往,如期而返”
饱尝河山美,收尽天下奇
“我欲倒骑玉龙背,峰巅群鹤共翩翩”
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
徐霞客是如何跋涉险要山峻
如何穿越蛮荒之地
他的游记
既充满愉悦非凡,无限惊奇
也不乏劫后余生的惊心动魄
初游天台山,他写下了
“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
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过丹江时,他感慨道:
“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
怒流送舟,两岸秾桃艳李,泛光欲舞,
出坐船头,不觉欲仙也!”
登上黄山,他直言: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
靠一己之力
使黄山成了名扬天下的热门打卡地
除了穷尽天下美景
徐霞客还有着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
他在桂林逗留一月有余
开中国岩溶地貌研究之先河
领先西方地理学者一百多年
1638年,他追溯千里
抵达金沙江元谋段
只为寻找长江的源头究竟在哪
在对云南山川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著成《溯江纪源》
明确提出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
从而纠正了典籍中的“岷山导江”之说
险境重重,不改其志
遍历九州,足登五岳
漫长的旅途中
徐霞客多次涉险
既有大自然的严酷考验
也有险恶的人为因素
如衡阳遭遇劫匪,靖州遭遇小偷
到云南
一直跟随多年的旅伴顾仆竟然携款潜逃
即便如此,徐霞客仍一直在路上
1636年,五十岁的他
感到“老病将至,必难再迟”
于是决定开始他的“万里遐征”
主要游历中国的西南地区
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
这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出游
在这次赴云南的万里遐征中
徐霞客遇到了一个和尚朋友,法号静闻
静闻极为虔诚
曾用鲜血写就一本《华严经》
他毕生之愿就是将这部经书奉于
大理鸡足山迦叶菩萨道场之内
静闻的执着打动了徐霞客
倾盖如故的二人遂一同前行
不幸的是
他们在湘江遭遇劫匪,悲惨逃命
静闻受劫匪刀伤,几天后病死在广西
“必窆骨鸡足山。”
这是静闻留下的遗言
此时的徐霞客已年老体衰,足疾加重
友人劝他回家,下次再来
但徐霞客心中清楚
也许没有什么下一次了
所以他坚持继续西游
这般不屈的志向
体现着他常说的一句话:
“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

一年后的冬天
徐霞客背着静闻的遗骨和那部经书
抵达彼时中国西南的佛教圣地——鸡足山
寺中的众僧无不动容
跋山涉水,不远千里
是对诺言的履行,对逝者的告慰
幸运如徐霞客
找到了毕生所愿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坚定如徐霞客
在一程又一程的探幽凌险中
不改初心
一根拐杖、一双旧鞋、一生万里
寥寥数语难以概括其瑰丽的一生
不如翻开《徐霞客游记》
好好感受那波澜壮阔、奇诡绚丽的旅途
来源:宁波文化广电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