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一首词,把百般萦回,万般不舍的离别感伤写进每一个人心里-柳永的一首词引发宋金的战争
提起离别内心总是很沉重。离别总是让人心生伤感,纵使是铁石心肠之人,面对离别内心也会低回不已。
古诗词中描写离别的诗词很多,而这一首词却把离别写的百般萦回,万般不舍,把那肝肠寸断的伤感,写进每一个人的心中。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因作词不被皇帝喜欢,内心失意,常流连于青楼之中,为歌伶艺伎撰词作曲,一生落魄潦倒,却深受歌女喜爱。这首词应是离开汴京南下与恋人告别之作。
词的上片描写了与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离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秋天,一场大雨刚刚下过,天气带有一点清冷之感,周围的景物也带上了一点秋意,有些萧瑟。树上传来寒蝉嘶哑的鸣叫声,回响在耳边,更显凄切。时值天晚,暮色愈加阴沉。诗人通过短短三句景物描写,为离别营造了一个凄凉的氛围,此处虽没写离情,但离别的伤感已在心中翻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恋人于都门设宴践行,而词人早已愁肠百结,满桌的美酒佳肴,此时也无任何心绪。他只默默地看着恋人,似乎要把她印在心底,记住她美丽的样子。
而正在此时,远处再次传来船夫急迫的催促之声,他沉重地叹息一声,知道再也不能等了,这次真的要出发了。
词人深情的留恋与船夫催发的紧迫形成鲜明的矛盾,可见词人内心因离情而产生的沉重。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站起身来,沉重地走向渡口,恋人紧紧相随。一双手不知何时紧紧相握,泪水在眼里打转,各自又强忍着,生怕引起对方的伤感,又怕泪水模糊双眼,看不清对方。内心思绪翻涌,有无数的话想要向对方诉说,可话到嘴边,竟凝噎在喉,难以吐露。千言万语尽在深情的凝视中……
读到这里,恋人之间那难以割舍的感情和离别的痛苦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上阕最后三句,千里,形容此去路途之遥远;去去二字连用,给人前路茫茫之感。词人远望去路,只见路途遥遥,前路漫漫。如此漫长而又广阔的前路中充满着浓浓的的暮霭,那正是词人挥之不去的的离愁。其离愁之深令人动容。
写到这里,其实已经把两人的离别写的千回百转,动人心魄,可是似乎仍然难以完全表达出词人此时内心的那种深沉的别情离恨。
词的下阕,词人从眼前转向对别后的联想,写别后自己孤独凄楚的形象,以此继续写离情别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词人荡开一笔,得出一个哲理:自古以来多情人最伤心的就是伤离惜别,自古而然,非我之始。可是紧接着便拉回现实,写眼前的分别。更何况在冷落的清秋节分别,那离情就浓重了许多,“更哪堪”直接写出自己难以承受之状。这三句照应了上阕的前三句,情感又比之更加深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离情充寓于胸中,百般萦回。眼前之景似乎已难以再形容出离别伤感的程度。词人便跳出眼前,展开联想。
词人不禁想到,今日一别,乘舟远行,明早舟停靠岸,酒醒梦回之时,清冷的晓风吹拂着柳树,柳枝萧萧,一片萧瑟;残月高挂,幽冷寂静。
词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幽冷的画面,离愁的绵邈全都蕴含在这清幽的画面之中。透过画面我们仿佛看到词人独坐孤舟,失魂落魄的样子。
这三句以想象分别后的所见之景表达内心难以诉说的离情。景中含情,富有韵味,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句。同时这几句也成为婉约词风的最好概括。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紧承上文,词人继续展开想象,由景物转向情感。“此去”一别,年复一年,不知何时再聚。佳人不在,孤身一人,即使有良辰美景也无心欣赏,只会引起对以前相聚时欢乐时光的回忆,更增惆怅。
写到此处,词人内心的情感仿佛再也控制不住,奔涌而出,“此今以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我们仿佛看到在此后的日子,词人那奔波于异地他乡的形单影只的身影,更显孤单落寞。
正像一首歌词所写:“来日纵使千千晚星,亮过今晚月亮,都比不起这宵美丽,亦绝不可使我更欣赏,因你今晚共我唱。”
整首词把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