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人物分析——张妼晗的一生喜乐-清平乐张妼晗的结局是什么
《清平乐》整部剧其实讲述了两个个性自由的女子的故事,前半段是未成为贵妃之前的张妼晗故事,而后半段则是福康公主徽柔的故事。
平铺直叙式的故事从来不引人注意,就如同普通人的柴米油盐远不如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感人一样。
围绕原著小说《孤城闭》的主旨意境,讲述的是在皇城中,每个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有些人爱而不得,有些人得而不爱,在规矩体统的笼子里,皇帝皇后皇子公主都是提线的傀儡木偶,泥塑的菩萨,不能有行差踏错,也不能任性越轨,每个人心里都是一座孤城,外人无从进入,却始终走不出。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提起张妼晗,在未曾看完全剧时,认为张妼晗就是一个张牙舞爪,到处树敌的蠢货,到后面看到福康公主徽柔的悲苦命运时,反而感慨如果按照张贵妃的个性,徽柔也许会走出另一条路来。
张妼晗的孤城
张妼晗是《清平乐》中特殊的存在,相比五年不圆房的帝后CP,张妼晗和皇帝的爱情故事,反而撑起了观众对于缓慢展现《清明上河图》庆历盛德颂下的兴趣和耐心。
张妼晗是皇帝与皇后感情博弈的重要人物,然而前者纯真的将这份并不纯粹的帝王之爱当成了生命的全部,也因此造成了她生命中存在的孤城。对皇帝爱情的执念,是张妼晗人生悲剧的最大来源。
张贵妃在下线前的雨中舞蹈,让人感到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尤其是笑中带哭的表情,让人读懂了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的绝望。
张妼晗的人物分析
反感张妼晗的任性和张狂,其实是很正常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讲究场合,仗着大Boss的看重,和二把手直接叫板本来也是职场大忌,何况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王朝,张妼晗仗着赵祯的宠爱,随意僭越皇后和践踏宫廷规矩,本来在舆论上就是偏向于皇后,况且出身寒微,身边只有别有所图的贾婆子指点,生育三女,却都早夭。
就张妼晗的人物结局,是可悲可叹的。只不过张妼晗不是死于宫斗,而是绝望。
绝望从何而来?
导致张妼晗绝望的正是一直以来支撑她和皇后叫板、不顾后宫规矩的利器——对赵祯的爱情。
独一无二——后宫嫔妃都是皇帝按规矩纳的,只有张妼晗是赵祯喜欢的
这句话是张妼晗在曹皇后面前肆无忌惮的表达的,当然这也是赵祯告诉张妼晗的,这份独一无二让曹皇后羡慕,当然也让后宫许多世家大族的后妃牙口无言。
这份特别的爱情,让张妼晗如飞蛾扑火般投入到无情的帝王之爱中,她不要任何名分、权势、地位,只想独占皇帝的爱。
然而,在赵祯而言,小女生一样的崇拜和依赖,消解了后宫规矩之下众嫔御的无趣,也满足了作为男人的虚荣心,相比事事讲祖宗规矩礼法、像极了大娘娘刘娥的曹皇后,张妼晗当然更惹人怜爱,也更能激发起赵祯的呵护,只是这份呵护也是有底限的。
情深不寿——这份爱并不特别
爱情让张妼晗冲昏了头脑。
用大红色的褙子和奢侈的冠子来试探和考验皇帝的宠爱,得到的结论是明显的,真心实意未必换来同样的真心。如同张茂则说过的,“官家心里装了太多的人和事”,或许真心不假,却总是在江山、规矩之后。张妼晗死后,被追尊为温成皇后,这个让赵祯许下不危及江山,做什么都可的女子,最终香消玉殒,“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不顾曹皇后的颜面,追封为后,也算是全了张妼晗的心愿,“死生契阔,与子同悦”。
张妼晗的心死,同甄嬛发现四郎的宠爱不过是因为纯元皇后,如懿写下兰因絮果、花开花落自有时的心境是一样的,哀莫大于心死,曾经以为的,其实只是一场笑话。
情深不寿,赵祯自始至终都不曾给予张妼晗自保的能力,反而只是需要一个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的痴心女子,但凡是有一点威胁到皇后地位的事情,张妼晗必然是弃子,给予满满的希望,再给以最沉重的失望。
张妼晗的一生喜乐——赤子深情不负
对皇帝是一见钟情,多年以前初相识,到后来许下诺言,靠着一片痴心,终于求仁得仁,得到了皇帝的宠爱,而终究是宠而不爱,得到了所有人眼中不顾体统的爱,可是终究是一片深情错付了,我为你舍弃了全部,你却以为我只是个普通妃嫔。帝王之爱,原本无情,帝王再怎样随心所欲,也免除不了皇帝的本来面目。
爱要炽热,也要清醒,你以为是他的白月光,其实只是一缕若有似无的青烟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