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上扫码送小礼物的人很是常见,一般套路都是“某营养搭配公司帮助减肥”,或者说“创业初期,支持一下”之类的,大部分送的小礼物是小扇子、发卡等小礼物。近期在北京地铁周围有不少送大鹅的人,引发了人们的好奇。那些人到底是做什么?仿佛是一种新的潮流?有市民好奇上去参与一下,“那些人是专业搞地推的团队,给银行注册拉新的,扫码新注册个人养老金账户就送大鹅,主推这个。”此外,在微博上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在地铁口遇到有人扫码赠送大鹅的情况。截图来源于微博用户不少人觉得没啥就注册了,也有人比较警惕,不想注册。个人养老金账户到底是什么?注册是好事还是骗局呢?据悉,去年11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城市或地区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账户,根据GWY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参加人应当指定或者开立一个本人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用于个人养老金缴费、归集收益、支付和缴纳个人所得税。考虑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唯一性,各大银行才开始用地推的方式“抢人”。最重要的是,很多人还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就稀里糊涂的注册了。虽然商业银行作为办理个人养老金业务的端口,但,与其他各类服务一样,商业银行应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贯穿养老金融服务流程各环节,应按照《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规范营销行为。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值得注意的是要提高防范意识。其实扫码送礼品的套路很多,有些只是“抢人”,但有些人却是利用不了解、不知情、想占便宜的心理,下载一些不知名的软件。图片来源于微博@公安部刑侦局一提到刷单,可能会警惕一下,但是扫码免费送礼品的,操作简单,很多人就会参与。不法分子也正是利用这点,设局坑骗他人。常见的骗局有以下几种:1免费礼品引导扫码注册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赠送小礼品的方式,诱导人们扫描二维码进行注册并填写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信息,随后便将这些信息与资料打包卖给一些“推销”公司或诈骗分子。2二维码伪造假缴费单不法分子制造附有二维码的假缴费单(水、电、燃气费)、交通罚单,显示扫码即可缴费,误导人们扫码,从而实施诈骗。3虚假网店发收款码诈骗一部分虚假商户常常在支付时以各种理由诱骗消费者使用购物平台监控之外的方式来付款,如提供二维码让消费者扫码付款,消费者一旦付款,钱直接进商户腰包,发货与否也就悬了。4在应用下载码中嵌入病毒不法分子将木马病毒嵌入到其生成的二维码中,人们一旦误扫,手机就可能中毒或被他人控制,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等风险问题发生。5利用共享单车二维码诈骗不法分子在共享单车本身的二维码之上加贴一层二维码,一旦扫码,后果不堪设想。



看到这里,不禁感叹骗子们的招数真多,防不胜防。2010年年底,互联网上广泛流传二维码及相关技术,标志着国内二维码开始被广泛普及。需要警惕的是,二维码技术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除了在马路上地推扫码,还有很多其他生活场景中出现扫码,不是每次扫码都是安全的,很多扫码都充满了套路。例如,一些街边茶饮店和小吃店也都推出了扫码点餐服务,大部分是以“免排队”为由推荐顾客扫码下单,也有的打着优惠的旗号吸引顾客扫码点餐。但是,扫码点餐需要关注公众号。消费者被强制关注商家公众号、授权个人信息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第二十九条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但是现在二维码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扫码骑车、扫码付费、扫码点餐……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不被违法使用,如何扫码不会被坑骗?首先,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市面上免费扫码赠送物品等品牌宣传活动。虽然看起来很诱人,但是想想我们的钱包和个人信息,不要因小失大。往往免费的东西,是“最贵”的。其次,扫码之前要了解二维码的真伪和用途,最好能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切忌“见码就扫”。如果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操作的,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操作。例如点餐的时候,用原始的菜单点餐;扫码骑车的车子输入编码开锁。再次,扫码后不要轻易提供个人姓名、身份证、银行卡、电话、通信住址、密码等信息。如果是需要填写姓名生日之类的,非必要可以填写虚假姓名和生日,避免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最后,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目前,转账、诈骗电话等,国家反诈中心app都会提醒,更好的保护我们的个人、资金安全。在这个信息流转速度极快的时代,一部手机可以走天下,看遍人间美景,也可能误入陷阱。一定要提高扫码安全意识,不要占小便宜,轻信他人。
编辑:众众审核:琪琪法律审核:未洋律师【今日互动话题】你会在街边扫码领礼品吗?快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