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打工人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辛辛苦苦做的项目,眼看要收尾了,突然被某个 “大佬” 叫停,理由是 “这不是我想要的”;或者团队内部吵得不可开交,销售说要优先满足客户,研发说技术不允许,财务还在旁边算成本 —— 其实啊,这都是没搞定 “利益相关者” 惹的祸!别慌,今天咱们就用唠嗑的方式,把利益相关者管理这点事儿掰扯明白,保证让你看完茅塞顿开,再也不用当 “受气包项目经理”。
在正式开启问答之前,先放张图帮大家直观感受下 “利益相关者天团” 的构成,毕竟先认全人,才能后续 “好好打交道” 嘛~
一、基础认知篇:先搞懂 “谁是自己人”
1. 啥叫利益相关者啊?总不能是 “跟项目沾点边的都算” 吧?
哈哈,还真不是 “沾边就算”,但也差不多是 “谁能影响项目,或者被项目影响,谁就是”!比如你做个奶茶店新品研发,客户是利益相关者(他们喝不喝决定卖不卖得动),店员是(他们得会做啊),供应商是(没牛奶咋做),甚至隔壁咖啡店都算(毕竟是竞争对手,你的新品可能影响人家生意)。简单说,就是 “项目好不好,他们都能插上话或者受波及” 的人。
2. 那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一样重要吗?总不能都捧着吧?
当然不一样!要是都捧着,你早晚得累死。比如你做个员工福利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是员工(毕竟福利是给他们的)和老板(毕竟钱是老板出的);而隔壁公司的员工,顶多算 “边缘观众”,你犯不着为了他们调整方案。就像你请客吃饭,得先问主客爱吃啥,至于服务员爱吃啥,你管不着也不用管。所以得先分 “轻重缓急”,不然精力全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人身上了。
3. 怎么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啊?有没有啥简单的办法?
当然有!教你个 “懒人办法”:画个四象限图。横轴是 “对项目的影响力”(比如老板影响力就大,实习生影响力就小),纵轴是 “对项目的关注度”(比如销售团队对 “新品销量” 项目关注度高,行政团队可能关注度低)。然后把每个利益相关者往里面放:“高影响力 + 高关注度” 的(比如老板、核心客户),得天天盯着;“高影响力 + 低关注度” 的(比如大供应商,平时不咋问,但真断货就完了),得偶尔打个招呼;“低影响力 + 高关注度” 的(比如热心员工,总提建议),得好好回应但不用全听;“低影响力 + 低关注度” 的(比如隔壁部门实习生),基本不用管,偶尔发个通知就行。是不是超简单?
二、沟通技巧篇:别让 “误会” 毁了项目
4. 找到了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接下来咋跟他们打交道啊?总不能上来就说 “你得听我的” 吧?
那可不行!你这不是打交道,是 “拉仇恨”。正确的姿势是 “先搞懂人家想要啥”。比如跟老板沟通,老板最关心 “花多少钱、能赚多少、啥时候成”,你就别跟他扯 “这个设计多好看”;跟客户沟通,客户最关心 “这东西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你就别跟他讲 “我们研发多辛苦”。就像追姑娘,得先知道人喜欢吃甜的还是辣的,不能上来就送一束自己觉得好看但人过敏的花,对吧?
5. 要是利益相关者之间意见不一致咋办?比如老板要 “省钱”,客户要 “高端”,这俩咋平衡?
这情况太常见了,别慌,你当 “翻译官” 就行。比如老板说 “预算只能砍 10%”,客户说 “必须用进口材料才高端”,你别直接说 “老板不同意” 或者 “客户太挑剔”,而是换个说法:“王总(老板)觉得咱们要是用进口材料,预算超了可能影响后续其他项目,不过他也说,要是这材料能让客户复购率提高,咱们可以再商量;李姐(客户)您看,要是咱们在进口材料里选个性价比高的,既能保证品质,也能帮您控制成本,您觉得咋样?” 说白了,就是把双方的 “对立需求” 转化成 “共同目标”—— 大家都是为了项目好,只不过角度不一样,你得帮他们找到 “中间路线”。
6. 沟通的时候,要不要啥都跟利益相关者说啊?比如项目遇到麻烦了,能瞒就瞒吗?
千万别瞒!你以为瞒住了是好事,其实是 “埋雷”。比如项目延期了,你不跟客户说,等客户自己发现的时候,人家可能直接解约;你不跟老板说,老板还以为一切顺利,到时候交不出活,你更惨。正确的做法是 “早说、实说、说办法”。比如:“李姐,跟您说个事,咱们项目因为供应商那边缺货,可能要延期 3 天,不过我已经找了两家备用供应商,明天就能确定,到时候我再跟您同步进度,不会影响您后续使用的。” 你看,既说了问题,又给了方案,客户不仅不生气,还觉得你靠谱。要是瞒到最后,那就是 “小事变大事,大事变炸锅”。
7. 那平时沟通频率咋定啊?天天汇报显得我没能力,太久不汇报又怕人忘了,尴尬!
这个得 “看人下菜碟”。比如对 “高影响力 + 高关注度” 的老板,可能每周得汇报一次进度;对 “低影响力 + 高关注度” 的热心员工,可能半个月在群里发次通知就行。还有个小技巧:找个 “固定沟通渠道”,比如跟客户每周五发个简短的文字报告,跟老板每周一开个 10 分钟的会。这样既不用天天骚扰人家,也不会让人家觉得你 “消失了”,就像浇水一样,旱了不行,涝了也不行,得恰到好处。
三、问题解决篇:遇到 “刺头” 咋处理?
8. 要是遇到那种 “啥都不懂还爱指手画脚” 的利益相关者咋办?比如老板的亲戚,总提些不切实际的要求。
这种情况确实头疼,但也有办法。首先别直接怼,毕竟人家可能有 “背景”,你得先 “捧” 再 “引导”。比如:“张哥,您提的这个想法特别好,能想到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太专业了!不过有个小问题,咱们要是按这个想法做,可能得额外加 20 万预算,而且时间得延长一个月,您看咱们是优先保证预算,还是优先实现这个想法呀?” 一般人听到 “加钱、延期”,要是没真权力,就不会再瞎指挥了。要是还坚持,你就说 “我跟老板同步下,看看咱们怎么平衡”,把 “锅” 轻轻甩给更高级别的人,既不得罪人,又能解决问题。
9. 要是利益相关者突然变卦了咋办?比如之前都同意的方案,临执行了说 “我不想要了”。
别崩溃!先搞清楚 “为啥变卦”。是他自己想法变了,还是有新的情况出现了?比如客户之前同意用 A 方案,后来变卦了,你可以问:“李姐,您之前觉得 A 方案挺合适的,现在是不是有新的需求啦?要是有啥变化,咱们一起看看怎么调整,尽量不影响您的使用。” 很多时候,对方变卦不是故意的,可能是他的老板给了新要求,或者市场有了新变化。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调整方案,比你抱怨 “你怎么说话不算数” 管用多了。
10. 要是遇到那种 “油盐不进” 的利益相关者,不管你说啥都不同意,咋办?
这种 “硬茬” 确实难搞,但也不是没招。首先别跟他硬刚,你越刚,他越反抗。可以试试 “找帮手”—— 比如他跟某个同事关系好,你可以让那个同事帮你吹吹风;或者找个他认可的 “权威人士”,比如他的领导,来跟他沟通。还有个办法:“让他参与进来”。比如他不同意方案,你就说:“张哥,您经验丰富,您觉得这个方案哪里需要改?您提的建议,我们尽量加进去。” 人都有 “被尊重” 的需求,你让他参与决策,他反而不会再一味反对了。就像你家孩子不想写作业,你要是说 “必须写”,他可能哭闹,但你要是说 “你想先写数学还是先写语文”,他反而会配合。
四、实战总结篇:别让管理变成 “纸上谈兵”
11. 做利益相关者管理,有没有啥 “雷区” 绝对不能踩啊?
当然有!第一个雷区是 “漏人”—— 比如你做个线上商城项目,忘了考虑 “售后团队”,结果上线后客户投诉一大堆,售后忙不过来,项目还是得停;第二个雷区是 “沟通太随意”—— 比如跟客户沟通用微信发语音,还全是方言,客户听不明白,能不生气吗?第三个雷区是 “只说不做”—— 比如你跟员工说 “这个项目做完给大家发奖金”,结果做完了不提了,下次谁还跟你干?这三个雷区,踩一个就够你喝一壶的,千万得避开。
12. 有没有啥简单的 “checklist”,能让我每次做项目都不忘利益相关者管理啊?
必须有!给你整个 “三步清单”,超实用:第一步,项目启动前,列个 “利益相关者名单”,把能想到的都写上;第二步,用之前说的 “四象限图”,给他们分个级,标出谁是重点;第三步,针对重点利益相关者,写清楚 “他想要啥、我该咋沟通、多久沟通一次”。每次项目推进到关键节点(比如方案确定、项目上线),都对照清单查一遍:有没有漏了谁?有没有没沟通的?有没有没解决的问题?这样就能保证万无一失了。
13. 要是项目小,比如就几个人做的小任务,还用搞利益相关者管理吗?
当然用!别觉得项目小就不用管,小项目翻车往往就是因为 “忽略了关键人”。比如你跟同事一起做个简单的报表,忘了跟财务确认数据来源,结果报表数据错了,还得返工;或者你做个部门活动方案,忘了问老板预算,方案做出来了,老板说 “没钱”,白忙活一场。小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可能少,但更关键,稍微漏一个,项目就可能 “白干”。所以不管项目大小,都得走一遍 “找对人、沟通好” 的流程,花不了 10 分钟,却能省很多麻烦。
14. 最后,能不能用一句话总结下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核心啊?记不住太多!
没问题!核心就一句话:“先搞懂谁重要、再明白他要啥、最后好好说话”。你把这三句话记住,不管遇到啥利益相关者,都能应对自如。其实利益相关者管理不是 “讨好别人”,而是 “让大家都帮着你把项目做好”,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大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