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区楼下的美甲店老板娘最近总戴着口罩,不是怕传染,是刚做完热玛吉。她对着镜子拨弄额前碎发,眼角的细纹确实淡了些,像被春风吹化的薄冰。”以前觉得动刀子才叫医美,现在每周来个光子嫩肤,就跟做 SPA 似的。” 她说话时睫毛上还沾着亮片,和眼角新生的胶原蛋白一样闪着光。
这种转变在身边越来越常见。前几年表妹做双眼皮,全家像炸开锅的蚂蚁,三姑六婆轮流上门劝学;如今姨妈自己去打了除皱针,还得意地发朋友圈:”给岁月来个急转弯。” 医美不再是洪水猛兽,反倒成了茶余饭后的寻常话题,就像讨论哪家奶茶出了新品,只不过这次的 “新品” 是自己的脸。
第一次走进医美诊所时,我总觉得空气里飘着消毒水和野心的味道。接待台的小姐姐递来温水,无名指上贴着精致的甲片,笑起来苹果肌饱满得像刚剥开的水蜜桃。”很多人第一次来都紧张,” 她带我参观皮肤检测室,墙上挂着放大十倍的皮肤结构图,”其实医美就像给皮肤请私教,你想减脂还是增肌,咱们得先做个体检。”
最火的项目永远在变。前年水光针是社交货币,姑娘们见面就比谁的手背上有针眼;去年超声刀成了新宠,美容院的海报上写着 “刀刀到肉,年轻十岁”;今年轮到了胶原蛋白填充,朋友圈里全是 “妈生感” 三个字。但护士小妹偷偷告诉我,其实八成的项目换汤不换药,”就像奶茶店的新品,无非是多加了点珍珠还是椰果。”
闺蜜小桃是医美狂热爱好者,三年来在脸上花的钱够付个首付。她的鼻子从塌鼻梁变成了高挺款,又从网红款改回了自然款;眼睛割了双眼皮,又开了内眼角,最后索性做了眼睑下至;最夸张的是苹果肌,填了玻尿酸又溶解,溶解了又填胶原蛋白,现在一笑像个充气娃娃。”我就是想找到最好看的自己,” 她对着美颜相机补口红,”虽然还没找到,但快了。”
但也有人对医美敬而远之。公司的保洁阿姨今年五十岁,脸上爬满了皱纹,却拒绝一切侵入式项目。”我妈说脸上的褶子是老天爷给的勋章,” 她擦着玻璃哼小曲,”我觉得挺好看,笑起来多实在。” 她的女儿在整形医院做护士,每次回家都劝她打除皱针,母女俩为此吵了不少架。”各有各的活法呗,” 阿姨擦汗时露出质朴的笑,”她喜欢年轻,我喜欢真实。”
医美机构的套路比想象中深。朋友去咨询双眼皮,咨询师先把她的眼睛贬得一文不值,说她眼距太宽像比目鱼,眼皮松弛像沙皮狗;接着开始画大饼,说做完就能变成范冰冰,追求者能从楼下排到街角;最后拿出价目表,最便宜的套餐也要一万八,还不包括术后用药。”我当时差点就刷卡了,” 朋友后来心有余悸,”幸好手机没电,去借充电宝的路上冷静了。”
术后修复的水更深。邻居家的女孩做隆鼻失败,鼻尖红肿得像草莓,去医院复查时,医生说需要做修复手术,费用比第一次还贵。她去找当初的咨询师理论,对方却拿出合同,说上面写着 “效果因人而异,概不退款”。后来女孩在网上查了,那家机构根本没有医疗资质,所谓的医生其实是个美甲师转行的。”现在每天都想把鼻子割掉,” 她对着镜子哭红了眼,”但又怕更糟。”
不过也有运气好的。同事林姐去年做了热玛吉,效果确实不错,眼角的皱纹淡了,皮肤也紧致了不少。她选的机构是三甲医院的医美科,医生是主任医师,做之前给她讲了半小时风险,还让她签了厚厚一沓知情同意书。”花的钱比私立医院多一半,但心里踏实,” 林姐摸着脸笑,”就像买衣服,专柜虽然贵,但至少不会买到假货。”
医美背后的心理更值得琢磨。有调查说,七成做医美的人都有过被外貌焦虑困扰的经历。有的因为上学时被同学嘲笑单眼皮,有的因为工作后被领导说 “看着不够精神”,还有的因为男朋友一句 “你要是再瘦点就好了”。心理咨询师张老师说,这其实是把对生活的不满转嫁到了脸上,”就像有人失恋了会剪头发,本质上都是想通过改变外表来改变人生。”
但也有人是为了悦己。大学室友薇薇从小就觉得自己的眉毛不好看,左边高右边低,每次照镜子都别扭。工作后第一个月工资,她就去做了半永久纹眉,回来后对着镜子笑了一下午。”不是为了给谁看,就是自己舒服,” 她给我发新眉毛的照片,”就像把歪掉的画扶正,心里那点疙瘩终于没了。”
现在的医美越来越低龄化。上次去医美诊所,碰到个刚上高二的小姑娘,在妈妈的陪同下咨询瘦脸针。”同学都笑话我脸大,” 她低着头抠手指,声音小得像蚊子哼,”说我是大饼脸,没人愿意跟我做同桌。” 她妈妈在一旁叹气,说本来不同意,但女儿天天哭着要退学,实在没办法。医生最后没给她打针,而是建议她先去看心理医生:”心里的结不解开,打再多针也没用。”
男生做医美的也越来越多。表弟在健身房当教练,前段时间偷偷去做了植发,额前的发际线往前移了一厘米,整个人看着年轻了五岁。”不是为了臭美,是工作需要,” 他摸着新长出来的头发不好意思地笑,”会员都喜欢年轻帅气的教练,业绩能好不少。” 他还说健身房里有一半的男教练都做过医美,有的割双眼皮,有的打瘦脸针,最夸张的一个做了胸肌填充。
医美和科技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现在有机构用 AI 模拟术后效果,把照片上传到系统,就能生成做完项目后的样子;还有用 3D 打印做假体的,根据每个人的骨骼结构定制,贴合度更高;最先进的是干细胞美容,从自己的脂肪里提取干细胞,再注射到需要的部位,据说能让皮肤年轻十岁。但医生朋友说,这些技术大多还不成熟,”就像概念车,看着好看,能不能上路还不一定。”
其实医美最该有的态度是理性。既不用把它当成洪水猛兽,觉得做了就是不检点;也不用把它捧上神坛,认为做了就能脱胎换骨。它就像化妆、健身、读书一样,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而已。有人愿意花几万块做热玛吉,就像有人愿意花几万块买包,有人愿意花几万块旅游,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让自己开心。
至于到底要不要做医美,答案或许在每个人的心里。就像有人喜欢清汤寡水的素颜,有人偏爱浓墨重彩的妆容;有人享受自然老去的从容,有人追求冻龄保鲜的精致。没有对错,只有选择。重要的是,这个选择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还是被外界的声音裹挟;是为了让自己更舒服,还是为了讨好别人的眼光。
下次路过医美诊所时,或许可以停下脚步,透过玻璃窗看看里面那些等待变美的人。她们有的紧张得攥紧衣角,有的兴奋得对着镜子傻笑,有的在和咨询师激烈讨论,有的在默默填写知情同意书。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不同的故事,但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是一样的 —— 那是对更好的自己的期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