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菜的存在,恰似湄公河三角洲的晨雾,轻盈中蕴藏着厚重的历史肌理。这片土地曾见证占婆王国的香料贸易,接纳过中国南方的农耕智慧,也经历过法国殖民者带来的烘焙技艺,多元文化的交融在餐盘上凝结成独特的味觉密码。不同于邻国菜系的浓烈张扬,越南菜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平衡,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将岁月的故事藏在每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里。
从河内的街头摊档到胡志明市的雅致餐厅,越南菜的呈现形态虽有差异,内核却始终如一。稻米作为主食的地位从未动摇,无论是圆润饱满的白米饭,还是薄如蝉翼的米纸春卷,都彰显着农耕文明对饮食文化的深刻塑造。鱼露的咸鲜、柠檬草的清苦、青柠的酸涩、香茅的辛烈,这些看似冲突的味道在越南厨师手中总能达成奇妙的和解,如同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的共生共存。
追溯越南菜的发展脉络,10 世纪李朝时期的文献记载已可见其雏形。当时的宫廷食谱中,烤牛肉配香草的吃法与今日河内的 “河粉” 有着隐约的传承关系,只是那时的调味更依赖原生植物,尚未引入后来从中国传入的酱油与从欧洲传来的黑胡椒。15 世纪后,占婆王国的覆灭让占族的香料使用技艺融入越南饮食,肉桂、八角、豆蔻等食材开始出现在寻常人家的厨房,为菜品增添了更为复杂的层次。
法国殖民时期(1887-1954)对越南菜的改造堪称深远。殖民者带来的面包与本地食材结合,诞生了如今街头随处可见的 “法棍三明治”,酥脆的面包夹着腌制的猪肉、新鲜的黄瓜与香菜,抹上特制的鱼露酱料,成为东西方饮食文化碰撞的绝佳例证。咖啡的引入同样改变了越南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于欧洲的饮用方式,越南人将咖啡粉装入金属滤杯,缓缓滴入装有炼乳的玻璃杯,冰饮时的甜香与苦涩交织,形成独树一帜的味觉记忆。
食材的选择始终是越南菜的灵魂所在,这种对自然馈赠的尊重体现在烹饪的每一个环节。湄公河三角洲盛产的香茅,被切段后用于炖煮牛肉或腌制烤肉,其独特的柑橘清香能有效中和肉类的油腻;南部地区常见的 “刺芫荽”,叶片边缘带着尖刺,气味却清新锐利,常被切碎后撒在汤粉上作为点睛之笔。海鲜在越南菜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海岸线漫长,新鲜的虾、蟹、鱿鱼被以最简洁的方式烹饪 —— 白灼后蘸鱼露,或用香茅烤制,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本味。
鱼露的酿造工艺堪称越南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将新鲜的小海鱼与海盐按比例混合,装入陶缸中露天发酵,在阳光与雨水的交替作用下,经过半年至一年的时间,鱼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形成醇厚的鲜味液体。不同地区的鱼露风味各异,北部的鱼露偏咸,南部的则带些许甜味,这种差异源于发酵时间与鱼的种类选择。在越南人的餐桌上,鱼露如同盐巴一般不可或缺,既是蘸料,也是汤菜的调味基础,甚至被用于腌制蔬菜,其地位无可替代。
越南菜的烹饪技艺讲究 “以简驭繁”,看似朴素的做法背后暗藏玄机。“河粉” 的制作便是典型代表,大米经过浸泡、研磨成浆,蒸熟后制成薄如纸的米皮,再切成细条。汤底则需用牛骨与香料慢火熬制数小时,直至汤色清亮、香气浓郁。食用时,将新鲜的河粉在沸水中焯烫片刻,盛入碗中,铺上薄切的生牛肉片,浇上滚烫的牛骨汤,利用汤的热度将牛肉烫至半熟,最后撒上葱花、香菜与豆芽,一碗看似简单的河粉,却凝聚着对火候与时间的精准把控。
“春卷” 的制作同样体现着越南菜的精致。分为生春卷与炸春卷两种,生春卷用透明的米纸包裹熟虾、猪肉、米粉与蔬菜,卷成圆柱状后蘸花生酱食用,口感清爽;炸春卷则将馅料包入薄面皮中,入油炸至金黄酥脆,外焦里嫩。无论是哪种春卷,米纸的制作都是关键,要求厚薄均匀、韧性十足,既能包裹馅料又不会破裂,这需要制作者具备多年的经验积累。
饮食礼仪在越南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折射出社会结构与伦理观念。传统的越南家庭聚餐,菜肴会被整齐地摆放在餐桌中央,众人围坐分享,体现着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用餐时多用筷子,且有诸多禁忌:不可将筷子插在米饭中(如同祭祀逝者),不可用筷子指着他人,夹菜时需从靠近自己的一侧取用,这些细节彰显着对他人的尊重。在正式宴席上,菜肴的摆放也有讲究,通常分为冷盘、热菜、汤品与主食,按顺序呈上,体现着饮食过程中的秩序感。
现代越南菜正经历着新的演变,年轻厨师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一些高端餐厅开始将分子料理技术融入越南菜,例如用海藻胶包裹鱼露制成 “鱼露珍珠”,搭配香茅冰淇淋,形成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味觉体验;还有厨师尝试将本地食材与西餐烹饪手法结合,如香茅熏制的鸭胸配青柠汁,或用越南咖啡制作酱汁搭配煎牛排。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饮食文化的重新诠释,让越南菜在保持内核的同时,以更丰富的形态走向世界。
在胡志明市的 “越南美食博物馆” 里,陈列着从 19 世纪流传至今的陶制鱼露缸、铜制滤咖啡器具,以及不同时期的菜单手稿。这些实物无声地诉说着越南菜的演变历程,也提醒着人们,每一道菜肴背后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密码。当食客在异国他乡的越南餐厅里,舀起一勺清澈的河粉汤,尝到那熟悉的鱼露鲜味时,味蕾被唤醒的不仅是味觉体验,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