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拉面里的光阴故事

一碗拉面里的光阴故事

厨房瓷砖上凝结的水珠顺着墙缝蜿蜒,在煤气灶底座积成小小的水洼。老李握着竹制压面杖的手忽然停住,鼻尖捕捉到骨汤翻滚时特有的奶香气 —— 第三遍吊汤该收尾了。二十年如一日的清晨,他总在第一缕阳光穿透卷帘门缝隙前完成这些工序,仿佛与这座城市的苏醒达成了某种隐秘的默契。

拉面馆的木质招牌在晨风中轻轻摇晃,”老李拉面” 四个字的漆皮已有些斑驳。推开玻璃门时,风铃清脆的响声会惊飞檐下栖息的麻雀。靠窗的老位置永远留着,那是张师傅的专座,他总在六点十分准时出现,自带的搪瓷缸里泡着浓茶,见了老李便扬声说:”今儿个多加把葱花。”

一碗拉面里的光阴故事

骨汤在铜锅里持续沸腾,表层浮着细密的泡沫。老李用长柄勺撇去浮沫的动作娴熟得如同呼吸,勺沿与锅壁碰撞出规律的轻响。这口传了三代人的铜锅内壁结着层厚厚的奶白色浆膜,那是数十年骨汤滋养的印记,新熬的汤必须与老汤按比例混合,才能熬出记忆里的醇厚。

揉面的力道藏着讲究。高筋面粉与盐水的配比精确到克,掌心按压面团时要能感受到面筋逐渐苏醒的弹性。老李的指关节因常年用力而有些变形,却能在揉面时展现出惊人的灵活,面团在他手中翻卷、拉伸,渐渐透出温润的光泽。

切面刀是特制的,刀刃比寻常菜刀薄了半分。老李切面条时从不看案板,左手按着面团,右手手腕轻巧转动,银亮的刀光闪过,粗细均匀的面条便簌簌落在竹篾上。二十年的功夫,让他的手感比任何量具都要精准,顾客要细面还是宽面,只需说一声,他手下便分毫不差。

第一位客人掀门帘时,骨汤刚好熬出琥珀色。张师傅径直走向靠窗的座位,将搪瓷缸放在桌上。老李不用回头便知是他,舀汤时特意多加了半勺骨髓,又抓了大把葱花撒在面上。”刚从早市转回来?” 他扬声问道,手里的动作却没停。

“买了斤新下来的樱桃,” 张师傅从布包里掏出个小塑料袋,”甜得很,等会儿你尝尝。” 他看着老李将拉面抖落进滚水里,面条在沸水中翻涌几下,便被捞起盛入碗中,浇上滚烫的骨汤,撒上牛肉片和青菜,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过十几秒的功夫。

晨光透过玻璃窗斜斜照进来,在桌面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张师傅挑起一筷子面,蒸腾的热气模糊了他眼角的皱纹。面条筋道滑爽,骨汤醇厚绵长,牛肉片薄如蝉翼,入口即化。他吃了大半碗,才想起把樱桃推过去:”快尝尝,再不吃就被我吃完了。”

老李擦着手走过来,捏起一颗樱桃放进嘴里。清甜的汁水在舌尖炸开,与口腔里残留的骨汤香气交织在一起。”是不赖,” 他咂咂嘴,”比去年的甜。” 窗外的街道渐渐热闹起来,骑着电动车的上班族匆匆驶过,卖早点的小摊支起了遮阳棚,新的一天就这样在一碗拉面的香气里徐徐展开。

午后的阳光有些慵懒,拉面馆里难得清静。老李坐在张师傅常坐的位置上,翻看着一本旧相册。里面大多是面馆刚开张时的照片,那时他还年轻,眼角没有皱纹,头发也黑得发亮。有一张是他和父亲的合影,两人站在灶台前,手里都握着拉面杖,笑容憨厚而自豪。

“这张照片有些年头了吧?” 一个声音突然响起。老李抬头,看见一个陌生的年轻人站在门口,背着个大大的相机包。”我是做城市摄影的,” 年轻人解释道,”路过这里,闻着香味就进来了,没想到这么清静。”

老李合上相册,起身招呼:”想吃点什么?”

“就来碗招牌拉面吧,” 年轻人找了个座位坐下,”要细面,多放些青菜。” 他拿起相机,对着墙上的价目表拍了张照,又对着窗外的街景取景。

老李重新系上围裙,走向灶台。骨汤还在小火煨着,咕嘟咕嘟地冒着细泡。他抓起面团,在案板上揉了几下,便开始拉面。面团在他手中渐渐变细、变长,像一根银色的丝带在空中舞动。年轻人举着相机,镜头追随着他的动作,快门声清脆悦耳。

“您这手艺练了多少年?” 年轻人好奇地问。

“从小就跟着我爹学,” 老李手下不停,”算起来,快四十年了。” 他将拉好的面条抖落进锅里,”我爹那时候,拉面馆还是个小推车,就在街口那棵老槐树下,刮风下雨都得出摊。”

“那可真不容易,” 年轻人感叹道,”现在这样的老店不多了。” 他看着老李将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端过来,连忙放下相机,”谢谢师傅。”

“慢用。” 老李点点头,转身继续翻看相册。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照片上,父亲的笑容在光影里显得格外清晰。他想起小时候,总在放学后跑到父亲的小摊前,看着父亲拉面、煮面,闻着骨汤的香气,等着父亲给留的那碗加肉的拉面。那时候的面条似乎格外香,或许是因为掺杂了童年的记忆吧。

傍晚时分,拉面馆里又热闹起来。下班的工人、放学的学生、遛弯的老人,纷纷涌进来,点上一碗拉面,边吃边聊。老李和妻子忙得脚不沾地,厨房里的吆喝声、堂屋里的谈笑声、碗筷碰撞的清脆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充满烟火气的交响曲。

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姑娘踮着脚尖掀开门帘,脆生生地喊:”李爷爷,一碗细面,不要香菜!”

“知道了,小雨,” 老李笑着应道,”今天考试怎么样?”

“考了一百分!” 小姑娘得意地扬起头,”妈妈说奖励我吃拉面!”

老李特意在她的碗里多加了个荷包蛋,还撒了些她爱吃的芝麻。小姑娘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吃着,脸上沾了点汤汁,像只偷吃的小花猫。她妈妈站在一旁笑着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夜幕降临,街道两旁的路灯次第亮起。拉面馆里的客人渐渐少了,老李开始收拾东西。他擦干净案板,将拉面杖挂在墙上,又仔细地将骨汤锅的火调小,让汤保持着微沸的状态。明天一早,这锅汤还要继续熬,还要继续滋养那些等待了一夜的味蕾。

关门前,张师傅又来了,手里拿着个保温桶。”给我装两碗面,” 他说,”儿子今天回来,念叨着想吃你做的拉面呢。”

老李手脚麻利地装好了面,又往保温桶里加了些滚烫的骨汤。”让他趁热吃,” 他叮嘱道,”凉了就不好吃了。”

张师傅提着保温桶,笑着说:”放心吧,到家还热乎着呢。” 他走到门口,又回过头,”对了,明天早市有新鲜的羊骨,我帮你捎几斤?”

“那敢情好,” 老李点点头,”谢了啊。”

送走最后一位客人,老李锁上玻璃门,转身看了看空荡荡的拉面馆。昏黄的灯光下,桌椅整齐地排列着,空气中还弥漫着骨汤和葱花的香气。他轻轻叹了口气,关掉灯,将卷帘门拉了下来。

夜色渐浓,街道上的行人寥寥无几。老李背着双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他想起父亲曾经说过,做拉面和做人一样,都要用心,都要坚持。二十年来,他守着这家小小的拉面馆,守着一锅骨汤,守着一份传承,也守着无数人的烟火日常。

转过街角,他看见自家窗户透出温暖的灯光。妻子一定还在等他回家,桌上或许还留着一碗热汤。他加快了脚步,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中,只留下拉面馆的招牌在月光下静静伫立,仿佛在等待着又一个充满香气的黎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8-07 19:52:53
下一篇 2025-08-07 19:56:18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