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里摘朵玫瑰扔进白瓷杯,夏天采把茉莉撒进玻璃壶,秋阳下晒串桂花封进陶罐,冬雪天剪枝腊梅泡壶暖茶 —— 说起来,中国人喝花茶的讲究,藏在四季流转的日子里。不像喝绿茶要讲究明前雨前,也不必像品普洱那样惦记年份仓储,花茶的妙处就在于随性,一把鲜花配几片茶叶,开水一冲,满屋都是自然的甜香。
小时候总觉得奶奶的玻璃罐是百宝箱,陈皮和菊花挤在一块儿,玫瑰与枸杞隔层相望,最底下那罐金银花总带着晒干的阳光味。她泡花茶从不用精确计量,抓一把菊花丢进搪瓷缸,再捏几粒枸杞扔进去,倒上滚烫的开水,看花瓣在水里慢慢舒展,颜色一点点染开。等茶温降到刚好能入口,咕嘟咕嘟喝下去,舌尖先尝到菊花的清苦,咽下去才觉出枸杞的回甘,就像奶奶的唠叨,听着琐碎,回味却全是暖意。
后来在江南古镇的老茶馆里,喝到过用碧螺春打底的茉莉花茶。老板是位梳着发髻的阿姨,抓茶时手腕轻抖,茶叶簌簌落入盖碗,隔着老远就闻到茉莉的甜香。沸水注入的瞬间,茶叶在碗里翻涌,像春水里刚冒头的嫩芽。揭开杯盖的刹那,香气突然炸开,不是那种直冲脑门的浓烈,而是像浸了雨水的茉莉丛,清新里带着湿润的甜。阿姨说这茶要三泡,头泡喝个香,二泡尝个鲜,三泡品个韵,果然到第三泡,碧螺春的醇厚才慢慢显出来,和茉莉的清甜缠在一起,像极了古镇清晨的雾。
自己学着泡花茶,是从一次失败的尝试开始。听说玫瑰配柠檬能疏肝,兴冲冲买了干玫瑰和柠檬片,抓了一大把扔进杯子,倒上开水就闷着。等凉了喝第一口,差点没吐出来 —— 玫瑰的涩和柠檬的酸混在一起,像嚼了口没熟的李子。后来才知道,花茶讲究个比例,玫瑰性子烈,三五朵就够,柠檬片放一片就行,还得加两颗冰糖中和一下。重新泡的时候,看着玫瑰在水里慢慢展开,从深紫变成浅粉,柠檬片浮在上面,金边一点点晕开,冰糖在底下慢慢化掉,像看了场慢动作的花展。这次喝起来,酸甜里带着点玫瑰的香,喝到最后,杯底还沉着两瓣没完全展开的玫瑰,像留了个小秘密。
试过最特别的花茶,是在云南的一个小寨子里。当地的阿婆采了新鲜的桂花,和着刚炒好的绿茶,用陶罐密封了埋在桂花树下。等我们去的时候,阿婆挖出来打开,一股甜香 “嘭” 地一下涌出来,像撞进了堆满糖桂花的仓库。阿婆说这叫 “窨花”,就是让茶叶吸足了花的香,埋在树下是为了让香味慢慢渗进去。泡的时候,只抓了一小撮茶叶,开水一冲,桂花的甜就漫出来了,喝在嘴里,绿茶的清爽里裹着桂花的甜,咽下去,连喉咙里都是香的。阿婆说这茶要配着烤糍粑吃,糍粑上抹点蜂蜜,咬一口,再喝口茶,香得能把舌头吞下去。
现在家里的茶罐里,总躺着几样常备的花茶。春天容易犯困,就泡点薄荷配菊花,喝下去脑子一清,像给太阳穴抹了风油精;夏天怕热,就扔两片荷叶和莲子心,苦是苦了点,但喝完一身汗,倒也痛快;秋天燥得慌,雪梨片配麦冬,甜丝丝的润到喉咙里,像含了口秋梨膏;冬天冷,桂圆加红枣煮一壶,咕嘟咕嘟喝下去,从胃里暖到心里,手都不抖了。有时候懒得讲究,就随便抓几样混搭,比如玫瑰配枸杞,百合配金银花,偶尔也会冒出点惊喜,比如上次用洛神花配山楂,酸得龇牙咧嘴,却意外地解腻,吃火锅的时候来一杯,比冰可乐还管用。
其实泡花茶哪有那么多规矩,就像过日子,有时候精心准备了反而不尽兴,随手抓一把倒更合心意。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纱窗照在茶几上,杯子里的花慢慢开着,香气漫在屋里,猫蜷在旁边打盹,哪怕喝的是最普通的菊花茶,也觉得日子慢下来了。说不定下次,还能试试把院子里新开的月季摘一朵扔进去,谁知道会泡出什么味道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