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之下,那层看不见的守护

夏日正午的操场像块被烤得发烫的铁板,我蹲在看台阴影里数地上的蚂蚁,忽然听见身后传来塑料瓶滚动的声音。转头时,体育老师张叔正用手背抹着脖子上的汗,他后颈的皮肤红得发亮,像块被暴晒过的腊肉。“这鬼天气,” 他把半瓶冰水倒在头上,水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年轻时在田里干活,哪管什么太阳,现在稍晒会儿就疼得厉害。”

那时我还不懂,阳光里藏着看不见的锋芒。直到大学军训,队列里总有人偷偷往脸上补涂防晒霜,而我仗着年轻,觉得晒黑不过是健康的标志。两周后摘下军帽,额头与脸颊的肤色像被分成了两截,更糟的是,鼻尖开始脱皮,摸起来像砂纸擦过的木头。医务室的校医指着镜子里的晒斑叹气:“紫外线可不管你几岁,它只认有没有防护。”

真正对防晒上心,是工作后在海边采访遇到的摄影师老周。他背着相机包在沙滩上行走时,总戴着宽檐帽,长袖衬衫的袖口系得紧紧的,连脚踝都套着防晒袜。“你看这相机镜头,” 他指着镜头前的 UV 镜,“机器怕紫外线,人更得怕。” 他翻开手机相册,里面存着十年前的照片,那时他在高原拍星空,裸露的小臂被晒出大片水疱,“现在每到阴雨天,那片皮肤还会隐隐作痛。”

后来我才知道,阳光中的紫外线分为 UVA 和 UVB 两种。UVB 像把锋利的刀,能直接灼伤皮肤,让人在短时间内晒红、脱皮;UVA 则像支缓慢的毒箭,悄无声息地穿透皮肤深层,破坏胶原蛋白,让皱纹早早爬上面颊。皮肤科医生曾展示过一组对比图:同一位卡车司机的左右脸,常年被阳光照射的左脸明显老化,皱纹深陷,而右脸却保持着相对年轻的状态。这张图让我想起外婆,她总说 “晒晒更健康”,可眼角的皱纹确实比注重防晒的姨婆深得多。

选择防晒产品时,很多人会陷入数字迷思。有人觉得 SPF 值越高越好,却不知 SPF30 能阻挡 97% 的 UVB,SPF50 也只增加到 98%,差距微乎其微。反倒是 PA 值容易被忽略,这个用 “+” 号表示的指标,代表对抗 UVA 的能力。去年在户外音乐节,我看到有人全身涂满高倍防晒霜,却忘了给耳后和脚背补涂,第二天那些地方就红得像熟透的虾子。其实防晒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按时补涂、全面覆盖比盲目追求高倍数更重要。

物理防晒的魅力,在我去过沙漠之后才真正体会。向导老杨常年在戈壁滩带队,他的防晒装备堪称教科书:宽檐遮阳帽能遮住整个脖颈,防紫外线面罩只露出眼睛,长袖长裤用的是特殊面料,据说能阻挡 99% 的紫外线。“这些可比防晒霜管用,” 他指着我胳膊上被晒出的红疹,“化学防晒要等成膜,出汗多了还得补,物理遮挡才是硬道理。” 那天正午,我借戴他的遮阳帽,立刻感到一股凉意,原来阳光被隔绝的瞬间,连空气都温柔了许多。

防晒的误区像夏日里的雷阵雨,总在不经意间袭来。有人觉得阴天不用防晒,却不知云层只能阻挡部分紫外线,散射的 UVA 依然能穿透皮肤;有人认为打伞就能高枕无忧,却忽略了地面反射的阳光,沙滩、水面甚至柏油路,都可能让紫外线强度翻倍。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办公室同事小李,她坚信 “一白遮百丑”,夏天出门裹得像粽子,却在冬天的滑雪场被晒脱皮 —— 她忘了雪地反射的紫外线,比盛夏的海边还要强烈。

防晒的意义,或许不止于护肤。去年在医院陪朋友复查,遇到一位患日光性皮炎的阿姨,她的手臂上布满对称的红斑。“以前在菜市场卖菜,总觉得晒着没事,” 她挽起袖子给我们看,“现在只要见点阳光,皮肤就又痒又疼,连门都不敢出。”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防晒不仅是为了保持年轻,更是为了守住生活的自由。能在晴天自在地散步,能在海边尽情地奔跑,能在阳光下无所顾忌地笑,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其实都需要那层看不见的守护。

如今每个清晨出门前,我都会站在镜子前涂抹防晒霜,从额头到脚踝,仔细按摩直到吸收。有时会戴上那顶从沙漠带回的宽檐帽,帽檐投下的阴影里,能看见自己眼角还没有皱纹的皮肤。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楼下的梧桐叶上,碎成点点光斑。或许再过很多年,当我也有了白发,依然能在这样的阳光下,清晰地看见掌心的纹路,感受风拂过脸颊的温柔。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8-08 11:04:22
下一篇 2025-08-08 11:08:03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