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发来微信定位时,我正对着手机屏幕里的芝士瀑布流口水。那家藏在老巷子里的韩料店刚上了本地美食榜,评论区刷满 “人均 80 吃出米其林仪式感” 的安利,连墙角的复古冰箱都被 P 成了打卡背景板。等我踩着共享单车拐进胡同,果然看见穿洛丽塔裙的姑娘举着补光灯,对着部队锅蒸腾的热气疯狂按快门。
这种场景如今见怪不怪。前阵子爆火的叙利亚风咖啡馆,水泥墙上故意敲出几个破洞,摆上生锈的打字机就成了文青聚集地。有次我蹲在 “废墟” 角落啃可颂,隔壁桌情侣为了抢最佳拍摄角度差点打翻浓缩咖啡。老板在吧台后慢悠悠擦杯子,说这面墙是请装修队花三天做旧的,比刷乳胶漆贵了三倍。

说起来,网红餐厅的套路总在迭代。前两年流行 ins 风,整面墙贴满粉色羽毛,连吸管都要插朵干花;今年突然刮起怀旧风,搪瓷杯印着 “为人民服务”,菜单做成粮票样式。上周去的东南亚菜馆更绝,门口摆着辆改装三轮车,车斗里塞满假榴莲,顾客必须坐上去拍张 “刚从曼谷街头下车” 的照片,才能换一份免费虾片。
但味道这东西,有时真对不起排队两小时的诚意。那家被抖音带火的爆浆蛋糕店,我特意避开周末早去,结果还是等了 40 分钟。拿到手发现蛋糕胚干得掉渣,所谓的 “爆浆” 其实是稀得像水的芝士酱,吃两口就腻得慌。旁边小姑娘举着手机拍了十分钟,最后尝了一小口就跟同伴说:“算了,拍够了就行,不好吃。”
也不是没有宝藏选手。家附近的社区菜馆突然在小红书火了,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以前只做街坊生意,连外卖都没开通。爆红后他每天限量接待,说厨房就那么大,多了做不过来。我去试过,招牌的红烧排骨炖得酥烂,汤汁拌米饭能吃两碗,价格还特实在。大叔说:“那些花里胡哨的我整不来,把菜做好比啥都强。” 现在去吃饭,经常能看见网红们举着手机跟大叔合影,他总是腼腆地摆摆手,手里的锅铲却没停过。
有意思的是,网红餐厅还带火了一批 “反网红” 食客。我同事小王就是典型,每次聚餐都要先打开大众点评,看见 “网红打卡地”“必吃榜” 之类的标签就直接划走。他说:“上次去个网红火锅店,等位两小时,结果锅底是预制的,毛肚还没菜市场买的新鲜,纯属花钱买罪受。” 现在他专挑那种藏在犄角旮旯、老板连点评账号都不会注册的馆子,说这种地方才能吃到真味道。
不过话说回来,网红餐厅的存在也不全是坏事。闺蜜去年开了家手作甜品店,本来生意平平,后来有个美食博主偶然探店拍了条视频,店里突然就排起长队。她趁机改良了几款甜品,把芝士蛋糕做成猫咪形状,芒果千层的奶油调得更清爽,现在不仅线上订单不断,还吸引了不少回头客。她说:“流量是敲门砖,但能不能留住人,最终还得看东西好不好。”
现在去网红餐厅,我学会了给自己降预期。不指望能吃到惊为天人的味道,就当是去体验一种新鲜玩法。上次去的那家 “太空主题” 餐厅,服务员穿着宇航服上菜,连餐具都是星球造型,虽然牛排煎得有点老,但看着天花板上的星空投影,倒也觉得挺有意思。同行的小朋友更是兴奋得不行,举着叉子假装在太空吃饭,拍的照片在班级群里收获了一堆点赞。
仔细想想,网红餐厅更像是城市里的临时舞台,每天都在上演着相似的剧情:有人精心打扮来拍照,有人抱着猎奇心态来尝鲜,有人想借流量实现创业梦。舞台上的布景会变,今天流行露营风,明天可能就换成赛博朋克,但台下的食客们,终究还是在寻找能打动味蕾和心灵的那一点真实。
至于下一家要去打卡的网红店,已经躺在我的收藏夹里了。听说那家店的老板以前是做景观设计的,把整个院子改造成了热带雨林,连服务员都穿着傣族服饰。不管味道怎么样,单是想想在 “雨林” 里吃火锅的场景,好像就挺值得期待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