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出细碎的声响,拐过第三个斑驳的砖墙拐角,就能看见那家没有招牌的老书店。木质门框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光泽,几株爬墙虎从屋檐下垂落,叶片在风里轻轻晃动,偶尔会有阳光透过叶隙,在门前的旧藤椅上投下跳动的光斑。书店的玻璃门总是虚掩着,推门时会发出 “吱呀” 一声悠长的轻响,像是在与每个来访的人打招呼,门楣上方挂着的铜铃也会随之轻轻摇晃,声音清脆却不张扬,恰好能驱散巷子里的寂静。
店内的空间不算宽敞,却被打理得格外规整。左侧靠墙的位置立着三排顶天立地的木质书架,深棕色的木板上布满细密的纹理,有些地方还留着浅浅的划痕,像是无数读者指尖摩挲过的痕迹。书架上的书没有按照常见的分类整齐排列,反而更像是随性摆放,泛黄的线装古籍旁可能挨着一本彩色封皮的现代小说,厚厚的工具书旁边或许叠着几本薄薄的诗册。每本书的书脊都被仔细擦拭过,即便有些旧书的封面已经微微卷边,却依旧能看出被妥善保管的用心,指尖拂过书脊时,能触到纸张沉淀下的粗糙质感,还有若有若无的、混合着纸张与灰尘的陈旧气息。
书店深处的角落里,放着一张暗红色的旧书桌,桌面被磨得有些发亮,边缘处还能看到几道浅浅的刻痕。桌角摆着一个白色的搪瓷杯,杯身上印着的蓝色花纹已经有些模糊,里面时常泡着一杯温热的菊花茶,水汽袅袅升起,混着空气中的墨香,让人心里生出几分安宁。书桌后面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棉布衬衫,戴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书,看得格外认真。偶尔有顾客询问某本书的位置,他才会缓缓抬起头,声音温和地指引方向,说完后又低下头,继续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
书架之间的过道不算宽,刚好能容下两个人并排走过。地面铺着浅灰色的水泥砖,砖缝里偶尔会冒出几株细小的野草,却并不显得杂乱,反而多了几分自然的野趣。过道旁的墙壁上,挂着几幅装裱好的旧照片,照片里是几十年前的巷子景象,黑白的画面里,年轻的老人站在书店门口,笑容灿烂。照片下方的木架上,摆着一些小巧的摆件,有陶瓷做的小动物,有手工编织的小篮子,还有几个用玻璃瓶装着的干花,每一件都透着淡淡的生活气息,像是老人精心收集的时光碎片。
午后的阳光格外温柔,透过书店的玻璃窗,洒在书架上、书桌上,也洒在偶尔来访的读者身上。有穿着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走进来,轻轻抽出一本习题册,坐在角落的椅子上,安静地做题;有下班回家的上班族,脱下外套搭在臂弯里,在书架前慢慢踱步,寻找一本能缓解疲惫的小说;还有附近的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进来,和书桌后的老人打个招呼,然后拿起一本旧报纸,坐在藤椅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读报。没有人大声喧哗,只有偶尔翻动书页的 “沙沙” 声,和老人之间低声交谈的话语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而美好。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巷子里的路灯一盏盏亮起,暖黄色的灯光透过玻璃窗,给书店里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书桌后的老人站起身,开始慢慢整理书架上的书,把被读者翻乱的书一本本放回原位,动作缓慢却有条不紊。他会轻轻拂去书脊上的灰尘,会仔细检查书页是否有破损,像是在呵护一件件珍贵的宝物。整理完书架后,他会拿起桌角的搪瓷杯,喝一口已经微凉的菊花茶,然后抬头望向窗外,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神里满是平静与温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老书店在城市里越来越少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明亮宽敞的连锁书店随处可见,电子书也逐渐成为很多人的阅读选择。可这家没有招牌的老书店,却像一颗倔强的种子,在巷尾的角落里,生根发芽,默默坚守。它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齐全的书籍种类,却有着其他地方难以找到的安宁与温暖,有着时光沉淀下来的独特韵味。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个能让人暂时逃离喧嚣、安放心灵的角落,是一段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
当最后一位读者离开,老人关好玻璃门,轻轻锁上。巷子里的行人渐渐散去,只有路灯还在默默亮着,照亮书店门前的青石板路。夜风轻轻吹过,爬墙虎的叶子轻轻晃动,铜铃又发出了一声清脆的声响。不知道明天,又会有谁推开那扇 “吱呀” 作响的木门,在这家老书店里,与一本好书、一段温柔的时光不期而遇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