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故事。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穿过巷口的老槐树,将斑驳的光影投在斑驳的砖墙上,像极了奶奶年轻时绣在枕头上的碎花图案。巷尾的修表铺总是第一个开门,木质门板推开时发出 “吱呀” 的声响,惊醒了趴在窗台上打盹的花猫。穿蓝布衫的老人慢悠悠地晃进店门,手里攥着一块比他年纪还大的怀表,表盘上的罗马数字已经模糊不清,却依旧能听见齿轮转动的微弱声响。老板娘坐在柜台后,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手指纤细而灵活,拆解零件时的专注模样,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她与那块怀表。
巷子里的时光似乎比别处走得更慢些。早餐摊的热气在晨光里升腾,油条在油锅里翻滚出金黄的色泽,豆腐脑的香气顺着风钻进每个敞开的窗户。穿校服的孩子背着书包跑过,帆布鞋踩在石板路上发出轻快的声响,手里还捏着刚买的糖糕,糖霜蹭在嘴角也不在意。卖花的阿婆挑着担子从巷口经过,竹筐里的茉莉和栀子开得正好,白色的花瓣上还沾着露水,引得蝴蝶在筐边打转。她的吆喝声带着江南特有的软糯,“茉莉花嘞 —— 栀子花嘞 ——”,声音落在青石板上,像是给这条老街系上了一根温柔的丝带。

修表铺的老板娘姓苏,大家都叫她苏姨。苏姨的手艺是从她父亲那里学来的,当年她父亲在这条老街上开修表铺时,还是解放初期。那时候的铺子比现在小一半,门口挂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刻着 “苏氏修表” 四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是她父亲亲手刻的。苏姨十五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修表,起初只是帮忙递递工具、擦擦零件,后来慢慢上手,从简单的换电池、调时间,到复杂的机芯维修、零件更换,她用了整整五年时间才出师。父亲常对她说,修表就像做人,要耐得住性子,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是一个比针尖还小的零件,放错了位置,整块表就走不准了。
苏姨的铺子里摆着一个玻璃柜,柜子里放着各式各样的旧钟表。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机械闹钟,外壳是红色的塑料材质,上面印着 “为人民服务” 的字样;有女士戴的小巧坤表,表盘上镶嵌着细碎的水钻,虽然有些水钻已经脱落,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还有老式座钟,钟摆左右摆动时,会发出 “滴答滴答” 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过往的岁月。这些钟表大多是顾客送来维修后忘记取走的,苏姨一直妥善保管着,她总说,说不定哪天顾客就会想起它们,来店里寻个念想。有一次,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来店里,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款老式座钟,突然红了眼眶。原来那是他和老伴结婚时买的,后来搬家时弄丢了,没想到时隔三十年,竟然在苏姨的铺子里看到了。老人握着座钟,手不停地颤抖,苏姨看着他的模样,悄悄把维修费免了,还帮他把座钟仔细擦拭干净,调好了时间。
巷子里的裁缝铺和修表铺隔了三个门脸,裁缝铺的老板姓陈,大家都叫他陈师傅。陈师傅做裁缝已经四十多年了,他的铺子里总是堆着各式各样的布料,有柔软的丝绸、挺括的棉布、厚实的呢子,五颜六色的布料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小的彩虹山。陈师傅的手艺好,不仅会做衣服,还会修改衣服。附近的居民不管是衣服大了小了,还是款式旧了想改改,都会来找他。有一次,一位年轻姑娘拿着一件婚纱来找陈师傅,说这件婚纱是她母亲当年结婚时穿的,她想在自己结婚时穿上,可是婚纱的款式太旧了,而且尺寸也不合适。陈师傅接过婚纱,仔细看了看,婚纱的面料是上好的缎面,虽然有些泛黄,但质地依旧很好。他跟姑娘商量,保留婚纱的主体款式,把过长的裙摆改短,把宽大的袖子改成时下流行的泡泡袖,再在领口和裙摆处加上一些白色的蕾丝花边。姑娘听了很高兴,连连点头。陈师傅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才把婚纱改好,改好的婚纱既保留了老婚纱的韵味,又增添了时尚感,姑娘来取婚纱时,穿上一试,正好合身,她激动地抱着陈师傅哭了起来,说这是她收到的最好的结婚礼物。
巷子里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却充满了烟火气。春天的时候,巷口的老槐树上开满了白色的槐花,风吹过,槐花落在青石板上,像是下了一场白色的雪。孩子们会捡拾起落在地上的槐花,带回家让妈妈做成槐花饼,香甜的味道能在巷子里飘好几天。夏天的时候,老人们会搬着藤椅坐在巷口乘凉,手里摇着蒲扇,聊着家常,孩子们则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笑声此起彼伏。秋天的时候,巷子里的梧桐树叶子变黄了,一片片飘落下来,铺在青石板路上,踩上去发出 “沙沙” 的声响。冬天的时候,雪花落在白墙黛瓦上,整个巷子银装素裹,像是一幅水墨画。
苏姨的修表铺依旧每天准时开门,陈师傅的裁缝铺里依旧堆满了布料。偶尔会有外地来的游客,拿着相机在巷子里拍照,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这里的老房子、老铺子,听苏姨和陈师傅讲着老街的故事。游客们都说,这条巷子很有味道,像是时光在这里停住了脚步。苏姨听了,总会笑着说,不是时光停住了脚步,是这里的人,都舍不得让时光走得太快。
有一天,苏姨的铺子里来了一个年轻女孩,女孩手里拿着一块很旧的机械表,表盘上的指针已经不走了。女孩说,这是她爷爷留下的表,爷爷生前最喜欢这块表,她想把表修好,留个纪念。苏姨接过表,仔细看了看,表的机芯有些零件已经损坏了,想要修好,需要找匹配的零件。苏姨告诉女孩,她会尽力找找看,让女孩过几天再来。接下来的几天,苏姨翻遍了铺子里所有的旧零件盒,还特意去了一趟旧货市场,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零件。她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把表修好了。当女孩再次来到铺子里,苏姨把修好的表递给她,女孩拿着表,轻轻晃动了一下,表盘上的指针慢慢开始转动,女孩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巷子里的夕阳总是来得很晚,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石板路上,把整个巷子染成了温暖的金黄色。苏姨关上修表铺的门,陈师傅也收拾好裁缝铺的工具,他们会像往常一样,在巷口遇见,然后一起慢慢往家走。青石板路上,他们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与老街的影子重叠在一起,像是一幅永远也画不完的画。不知道这条老街还会在这里存在多久,不知道苏姨和陈师傅的铺子还会开多久,但只要这条老街还在,只要这些老铺子还在,就会有人记得这里的故事,记得这些在巷弄里传递时光的人。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条巷子,还能听见修表铺里齿轮转动的声响,还能看见裁缝铺里五颜六色的布料,还能遇见那些熟悉的身影,他们依旧在时光里,守护着这条老街的温暖与记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