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线作为保障居民生活与产业运转的核心基础设施,串联起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关键系统,被称为 “城市生命线”。这些深埋地下的管网系统,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秩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地下管线的密度与复杂度不断提升,老旧管线更新滞后、规划建设衔接不畅、运维监管技术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管线泄漏、破裂引发的路面塌陷、水体污染、燃气爆炸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已成为当前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城市地下管线安全隐患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从管线自身属性来看,大量建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管线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材质老化、腐蚀严重,部分铸铁水管、镀锌钢管因长期受水流冲刷与土壤侵蚀,管壁变薄、接口松动,极易出现渗漏;早期建设的燃气管道多采用灰口铸铁管,抗腐蚀能力差,在地质沉降或外力扰动下易发生断裂。从规划建设层面分析,过去城市规划缺乏统筹性,各管线产权单位各自为政,管线敷设路径交叉重叠、布局混乱,部分区域甚至存在 “拉链式” 施工现象,反复开挖不仅破坏路面结构,更对周边既有管线造成潜在损伤。此外,管线运维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部分城市仍依赖人工巡检方式,难以实现对管线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隐患预警,导致一些隐蔽性故障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置,最终引发安全事故。
解决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问题,需要从技术创新、制度完善、协同治理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在技术应用方面,应大力推广新型管线材料与智能化监测技术。新型高强度、耐腐蚀管材如聚乙烯(PE)管、球墨铸铁管等,具有使用寿命长、抗冲击能力强等优势,逐步替代老旧管材可从源头上降低安全隐患;同时,运用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管线管理平台,通过在管线上安装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视频监控设备等,实现对管线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分析,一旦发现压力异常、泄漏等情况,系统可自动发出预警信号,为运维人员快速处置提供精准依据。例如,某沿海城市通过部署智慧管网监测系统,将管线泄漏预警时间从过去的数小时缩短至几分钟,泄漏处置效率提升 70% 以上,有效减少了事故损失。
制度建设是保障地下管线安全管理长效运行的关键支撑。首先,需完善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制度,将管线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明确各区域管线敷设的空间布局、管径标准与建设时序,避免无序建设与重复开挖。其次,建立健全管线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从管线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到报废更新,形成闭环管理体系,要求建设单位严格执行施工许可与质量验收制度,确保管线建设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同时,加强对管线运维单位的监管,督促其定期开展管线检测与维护,建立管线档案数据库,实现管线信息的动态更新与共享。此外,还应制定管线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责任分工与资源调配机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升应对突发事故的快速响应能力。
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能够打破部门与单位之间的壁垒,形成地下管线安全管理的合力。城市地下管线涉及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与产权单位,需建立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管线规划建设、隐患排查、事故处置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同时,推动管线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整合各产权单位的管线数据资源,实现管线信息的互联互通,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施工损伤或应急处置延误。在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中,可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模式,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管线安全监督,设立举报奖励机制,对发现管线安全隐患的群众给予适当奖励,形成 “人人关心管线安全、人人参与管线保护” 的良好社会氛围。
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需要长期投入、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对地下管线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管线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复杂多样。如何在保障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管线规划的科学性、建设的规范性、运维的智能化?如何平衡各产权单位的利益诉求,推动形成更加高效的协同治理格局?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管线安全防控体系?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单位与社会公众共同探索与实践。唯有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以创新手段破解管理难题,才能不断筑牢城市地下管线安全防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