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线作为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 “生命线”,承载着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关键功能,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公共安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多地频繁发生的地下管线泄漏、爆燃、坍塌等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据不完全统计,某东部沿海城市近五年因地下管线问题引发的路面塌陷事故超 30 起,平均每起事故导致周边区域交通中断超过 48 小时,部分事故还伴随人员伤亡。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当前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短板与漏洞,也凸显了强化管线安全管理工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城市地下管线安全隐患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一方面,早期城市规划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部分管线铺设年代久远,管材老化、腐蚀问题突出,且不同管线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存在规划脱节、建设无序的现象。例如,某老城区地下同时铺设着上世纪 80 年代的铸铁燃气管、90 年代的混凝土排水管以及 21 世纪初的塑料通信管,各类管线交错分布,部分管段间距不足 1 米,一旦某一管线出现故障,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另一方面,管线运维管理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效率低下,难以覆盖复杂的地下管网系统,且对管线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能力不足,往往只能在事故发生后被动处置,无法实现事前预警与精准防控。此外,第三方施工破坏也是导致管线事故的重要原因,部分施工单位在作业前未充分核查地下管线分布情况,野蛮施工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威胁到管线的安全运行。
强化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需要构建 “规划引领、科技支撑、多元协同、全程管控” 的综合管理体系。在规划层面,应统筹各类地下管线的布局与建设,编制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明确管线建设的技术标准与空间要求,避免因规划混乱导致的管线冲突与安全隐患。同时,要加强对既有管线的排查与改造,对老旧、破损严重的管线制定专项改造计划,逐步提升管线系统的安全韧性。在科技应用方面,应大力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管线管理中的应用,构建地下管线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对管线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通过安装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泄漏检测仪等设备,实时掌握管线的压力、流量、温度等关键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线维护与抢修提供精准数据支持。此外,还可利用地下管线探测机器人、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手段,提高管线巡检的效率与覆盖面,减少人工巡检的盲区与风险。
在协同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管线安全管理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信息共享与联动协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牵头做好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管线用地的审批与监管,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管线事故的应急处置,各管线产权单位则应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所属管线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同时,要强化对第三方施工的监管,建立施工前管线查询、施工中现场监护、施工后验收评估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对未经审批擅自施工或因施工导致管线损坏的单位与个人,依法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有力震慑。此外,还应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下管线安全的认知度与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管线安全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维护管线安全的良好氛围。
管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投入、久久为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对地下管线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管线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复杂。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平衡管线建设与安全管理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提升管线智慧管理平台的精准度与实效性?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以应对突发管线事故?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管线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主体共同探索与实践,更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唯有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技术水平,才能真正筑牢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防线,为城市的安全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