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铺里的铜秤

老药铺里的铜秤

巷口的 “德仁堂” 药铺总飘着淡淡的药香,木质门板上的铜环被岁月磨得发亮。林晓雨第一次走进这里时,手里攥着母亲写的药方,指尖还沾着灶台上的面粉。药铺柜台后坐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正用一把泛着光泽的铜秤称药材,秤杆微微晃动,铜星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老人抬头看见她,眼角的皱纹像揉开的宣纸,慢悠悠地接过药方。“小姑娘,这药得先煎三碗水,熬成一碗才能喝。” 他说话时声音带着老木头般的温润,手指在药材柜上轻轻点着,抽屉拉开又合上的声响,像是巷子里老座钟的滴答声。林晓雨站在柜台前,盯着那把铜秤看入了神,秤杆上刻着细密的刻度,秤砣是个小巧的铜鱼,尾巴上还缠着一圈红绳。

那天回家后,林晓雨总想起药铺里的铜秤。母亲卧病在床,家里的重担落在她肩上,每天除了洗衣做饭,还要跑好几趟药铺。日子久了,她和药铺的老人熟络起来。老人姓陈,大家都叫他陈叔,药铺是他父亲传下来的,已经有几十年的光景。

每次林晓雨来抓药,陈叔都会多给她包一小撮甘草,说能调和药性,还能泡水喝。林晓雨接过药包时,总能看到陈叔用铜秤称药材的模样,他的手很稳,秤杆两端平衡时,他会轻轻捏住秤绳,像是在呵护一件珍贵的宝贝。有一次,林晓雨忍不住问:“陈叔,这铜秤用了好多年了吧?”

陈叔放下秤杆,用布擦了擦秤盘,笑着说:“是啊,这是我父亲当年亲手做的,跟着我快四十年了。” 他的眼神飘向药铺深处,像是在回忆过去的时光,“以前我父亲教我认药材、学称药,总说秤杆子上藏着良心,少一钱不行,多一钱也不行,得对得起上门的顾客。”

林晓雨听着,心里泛起一阵暖意。那段时间,母亲的病情时好时坏,家里的积蓄也渐渐耗尽。有一次,她拿着药方去药铺,却发现身上带的钱不够。她站在柜台前,脸涨得通红,不知道该怎么办。陈叔看出了她的窘迫,接过药方说:“没事,先把药拿回去给你母亲煎上,钱的事以后再说。”

林晓雨连忙摇头:“不行,陈叔,我不能欠您的钱。” 陈叔却摆了摆手,已经开始称药材了,铜秤在他手中轻轻晃动,“谁还没个难处的时候?你母亲还等着药呢,别耽误了。” 那天,林晓雨抱着药包走出药铺时,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巷口的风带着药香吹过,却让她觉得格外温暖。

从那以后,林晓雨一有空就去药铺帮忙,打扫卫生、整理药材,陈叔也乐意教她认药材、辨药性。林晓雨学得很认真,很快就认识了不少常见的药材,也知道了哪些药材要避光存放,哪些药材要防潮。有时候,陈叔会让她试着用铜秤称药材,她的手一开始很抖,秤杆总是歪歪扭扭的,陈叔就在一旁耐心指导:“手腕放松,眼睛要和秤星对齐,心要静下来。”

慢慢的,林晓雨称药的手艺越来越熟练,她也越来越喜欢那把铜秤。铜秤的秤杆被磨得光滑细腻,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秤星虽然有些模糊,但每一个刻度都像是刻在心里一样清晰。她知道,这把铜秤不仅称着药材的重量,更称着陈叔的良心和善意。

日子一天天过去,母亲的病情渐渐好转,林晓雨也攒够了钱,还给了陈叔。陈叔接过钱时,又给她包了一小撮甘草,笑着说:“你母亲好了,我也放心了。” 林晓雨看着陈叔,突然觉得药铺里的铜秤、药材,还有陈叔的笑容,都成了她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后来,林晓雨考上了外地的大学,要离开家乡了。离开前,她特意去药铺和陈叔告别。陈叔拿出一个布包,递给她说:“这个你拿着。” 林晓雨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小段晒干的甘草,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几种常见的感冒药方。“在外地上学,要照顾好自己,要是生病了,就照着方子抓点药。” 陈叔的声音有些沙哑,眼角也湿润了。

林晓雨接过布包,紧紧抱在怀里,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她看着柜台后的铜秤,轻声说:“陈叔,我放假回来还帮您看药铺。” 陈叔点了点头,又擦了擦铜秤,像是在和她说,又像是在和铜秤说:“好,我等你回来。”

大学期间,林晓雨每次放假都会回家,第一时间就去药铺看望陈叔。药铺还是老样子,木质门板、铜环、铜秤,还有陈叔温和的笑容。只是陈叔的头发越来越白,背也有些驼了,称药时动作也慢了些,但那把铜秤依旧被他擦得锃亮。

有一次放假回来,林晓雨发现药铺里多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跟着陈叔学称药。陈叔看到她,笑着介绍:“这是我孙子,叫小陈,以后就让他跟着我学,把这药铺传下去。” 小陈看到林晓雨,有些腼腆地笑了笑,手里还拿着那把铜秤,正在练习称药材。

林晓雨看着小陈认真的模样,又看了看陈叔欣慰的眼神,心里突然觉得很踏实。她知道,这把铜秤会一直在这里,称量着药材,也称量着时光里的温情与传承。就像陈叔说的,秤杆子上藏着良心,这份良心会一代代传下去,就像药铺里的药香,永远不会消散。

毕业后,林晓雨回到了家乡工作,依旧经常去药铺看望陈叔。有时候,她会和陈叔、小陈一起坐在药铺里,喝着甘草泡的水,聊着过去的事。阳光透过药铺的窗户照进来,落在铜秤上,泛着温暖的光。林晓雨看着那把铜秤,突然想起第一次来药铺的场景,那时的她还很懵懂,如今却已经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人。她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陈叔的帮助,离不开这把铜秤教给她的道理 —— 做人要像秤杆一样,正直、公平,要有良心,要懂得温暖他人。

现在,药铺里的铜秤依旧每天都在使用,小陈已经能熟练地用它称药材了,陈叔则在一旁指导,偶尔还会给顾客讲一讲铜秤的故事。巷口的 “德仁堂” 药铺,依旧飘着淡淡的药香,那药香里,藏着时光的味道,藏着温暖的故事,也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而那把铜秤,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药铺的变迁,也见证着人间的温情,它还会继续在这里,陪着药铺,陪着这里的人,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不知道未来,还会有多少人因为这把铜秤,因为这家药铺,收获属于自己的温暖与感动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8-22 02:02:25
下一篇 2025-08-22 02:09:33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