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柜最深处压着件米白色毛衣,袖口起了球,领口磨出浅灰色毛边,针脚歪歪扭扭像刚学步的孩子留下的脚印。每次换季整理衣物时,指尖触到那片柔软的羊毛,总会突然愣神,仿佛能顺着那些交错的纹路,摸回十几年前的冬夜。
那时母亲总在晚饭过后搬张藤椅到客厅,膝盖上摊着毛线团和织针,电视里放着咿呀学语的戏曲,她的手指却从不错乱。我趴在她脚边写作业,铅笔尖在作业本上划过的沙沙声,和织针碰撞的嗒嗒声缠在一起,成了冬夜里最安稳的背景音。有次我指着她手背上凸起的血管问,妈妈的手怎么像老树根,她笑着把我冻得通红的手塞进毛线团里,说这样织出来的毛衣才暖。后来我才知道,那些被我嫌弃不够光滑的皮肤里,藏着无数个为我赶织衣物的深夜。
毛衣织好的那天是冬至,母亲把衣服裹在我身上时,羊毛蹭过脖颈的触感有点痒,我却舍不得脱下来。镜子里的小姑娘穿着宽大的毛衣,袖口能盖住半只手,母亲说这样才好,等明年长高了还能穿。可我偏不喜欢,觉得那毛衣又厚又笨,不如同学身上的羽绒服轻便。有次上学前,我故意把毛衣藏在衣柜角落,非要穿新买的夹克,母亲在门口拦着我,手里攥着毛衣,眼眶红红的,说今天风大,会冻感冒的。我趁她不注意,摔门就跑,身后传来她着急的呼喊,可我没回头,直到傍晚放学时,真的发起高烧,模糊中看到母亲抱着我往医院跑,身上还穿着那件我嫌弃的旧毛衣,羊毛上沾着她的泪水,暖暖的。
后来我渐渐长大,每年冬天,母亲都会织一件新毛衣,颜色从最初的米白,变成我喜欢的浅蓝、粉红,针脚也越来越整齐。可我却很少再穿,总觉得那些手工织的毛衣不够时尚,宁愿裹着厚重的羽绒服,也不愿再碰那些带着羊毛气息的衣物。直到高三那年冬天,母亲住院了,医生说她是长期劳累导致的身体虚弱,我在病房里收拾她的东西时,发现衣柜里放着一件刚织了一半的浅灰色毛衣,毛线团旁边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女儿今年喜欢灰色,这件毛衣要织得宽松些,她晚自习冷,能裹着。” 那一刻,我抱着那件没织完的毛衣,哭得像个孩子,才明白那些年我嫌弃的旧毛衣,藏着母亲多少无声的爱,那些歪歪扭扭的针脚,是她用时光一针一线缝补的牵挂。
现在母亲已经不能再织毛衣了,她的眼睛花了,手指也不如从前灵活,可那件米白色的旧毛衣,我一直留着,洗得干干净净,叠在衣柜最显眼的地方。有时候整理衣物,我会把它拿出来,套在身上,虽然已经短小得不合身,袖口的毛球也磨得厉害,可贴在身上的瞬间,还是能感受到熟悉的温暖,仿佛母亲的手还在轻轻抚摸我的后背。窗外的冬天又到了,风呼呼地刮着,我把脸贴在毛衣上,闻到淡淡的羊毛香,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把我的手塞进毛线团里的样子,想起她织毛衣时专注的眼神,想起那些被我忽略的、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爱。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这样一件 “旧毛衣”,它可能不华丽,不时尚,甚至有些笨拙,却藏着最真挚的情感,陪着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冬天。当我们在长大后的世界里奔波忙碌,在寒风中感到疲惫时,回头看看,那件旧毛衣还在原地,带着时光的温度,等着我们去触摸,去回忆。而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藏在针脚里的爱,会不会也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涌上心头,让我们想起,原来最温暖的时光,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