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点。街角那家开了三十年的老书店,木质招牌上 “知味书屋” 四个字被岁月磨得有些发亮,却依旧透着一股温润的书卷气。推开那扇挂着铜铃的玻璃门,清脆的叮当声便在不大的空间里散开,像是在跟每一位进店的客人打招呼。店里的书架从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深棕色的木料上留着无数手指摩挲过的痕迹,每一格都塞满了不同种类的书籍,旧书特有的油墨香与淡淡的樟木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让人安心的气息。靠窗的位置摆着两张藤椅,中间放着一张小方桌,桌上的玻璃花瓶里插着两支刚从院子里摘来的雏菊,嫩黄的花瓣还沾着些许水珠。
店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大多数时候都坐在柜台后的旧藤椅上,手里捧着一本线装书静静阅读。偶尔有人询问某本书的位置,他才会缓缓抬起头,眼神透过镜片打量来人,然后准确地说出书架编号,声音带着老派知识分子特有的温和。有一次,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学生在书架前徘徊了许久,手指在书脊上轻轻划过,似乎在寻找什么。老人看在眼里,等学生走到柜台前时,递过去一本泛黄的诗集,“我看你在诗歌区站了很久,这本或许合你心意。” 学生愣了一下,接过书翻开,扉页上有一行娟秀的字迹:“愿诗歌伴你度过每一个孤独的午后。” 后来,这位学生成了书店的常客,每次来都会带一杯老人爱喝的茉莉花茶。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户照在书架上,给每一本书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一位穿着旗袍的女士走进书店,她的脚步很轻,生怕打扰到这份宁静。她径直走到小说区,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边城》,然后走到藤椅旁坐下,轻轻翻开书页。阳光照在她的发梢,泛起淡淡的光泽,她看得十分入神,时而嘴角微微上扬,时而轻轻皱眉,仿佛完全沉浸在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里。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正好对上老人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没有说话,却像是有着某种默契。女士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在上面写了些什么,然后撕下那一页,走到柜台前递给老人,“这是我读《边城》的一点感悟,想跟您分享。” 老人接过纸条,慢慢读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书店里的客人不多,大多都在安静地看书,偶尔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或是轻轻的咳嗽声,却丝毫不显嘈杂。一个小男孩牵着妈妈的手走进来,他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四周的书架。妈妈蹲下来,轻声对他说:“这里的书都很珍贵,我们要轻轻拿,轻轻放哦。”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在儿童读物区停下脚步,拿起一本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拉着妈妈的手走到小方桌旁坐下。妈妈耐心地给他读着故事,小男孩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发出清脆的笑声。老人从柜台后走出来,给小男孩递过去一块水果糖,“小朋友,看书的时候吃块糖,会更甜哦。” 小男孩接过糖,小声说了句 “谢谢爷爷”,然后继续依偎在妈妈身边听故事。
时间慢慢流逝,窗外的梧桐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曳,阳光渐渐变成了柔和的橘红色。那位穿旗袍的女士合上书本,走到柜台前结账,她对老人说:“这家书店真好,每次来都能让人静下心来。” 老人笑着说:“只要大家喜欢,我就会一直开下去。” 女士付了钱,又看了一眼书架上的书,似乎有些不舍,“下次我还会来的,希望下次能在这里发现更多好书。” 老人点点头,目送她走出书店,铜铃再次响起,像是在为她送别。那个背着双肩包的学生也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他把那本诗集放回书架,然后对老人说:“老师,下周我带新到的诗集来跟您一起读。” 老人摆摆手,“不急,你慢慢来。”
小男孩和妈妈也站起身,小男孩把绘本放回原处,然后拉着妈妈的手向门口走去,走到门口时,他回头对老人挥了挥手,“爷爷再见!” 老人笑着回应:“再见啦,小朋友。” 店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老人一个人。他走到书架前,仔细整理着被客人翻动过的书籍,把每一本书都放回原来的位置,动作缓慢而认真。整理完书架,他又回到柜台后的藤椅上坐下,拿起那本线装书,却没有立刻翻开,而是望向窗外。夕阳的余晖照在他的脸上,柔和了他脸上的皱纹,也照亮了他眼中的温柔。
街上传来放学孩子的嬉笑声,还有自行车铃铛的清脆声响,这些声音与书店里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老人拿起桌上的茉莉花茶,轻轻喝了一口,茶香在口中散开,带着淡淡的清甜。他重新翻开线装书,目光落在书页上,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路灯开始亮起,昏黄的灯光透过窗户照进书店,给这个小小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温馨。
或许,这家老书店就像是城市里的一个秘密角落,不显眼,却总能给需要的人带来温暖和慰藉。在这里,没有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没有喧嚣的尘世烦恼,只有书籍和时光静静流淌。不知道明天,又会有哪些人走进这家书店,与一本好书相遇,与一段温暖的时光相逢?而老人和他的书店,又会在这样的午后,继续书写着怎样的故事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