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开那扇掉漆的木门时,总会听见 “吱呀” 一声轻响,像老伙计在打招呼。这家开在巷尾的旧书店,没有醒目的招牌,只有木质门框上贴着张泛黄的纸,用毛笔写着 “书途” 两个字,笔画里还带着点歪歪扭扭的稚气。第一次发现这里纯属偶然,当时躲雨跑进巷子,瞥见玻璃窗后堆得满满当当的书,脚就不由自主地挪了过去。
店里的空间不大,却被塞得满满当当。书架从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缝隙里还会塞些用牛皮纸包好的书,连楼梯转角都堆着几个装满书的纸箱,上面贴着 “言情”“武侠”“社科” 的标签。空气里混着旧纸张特有的油墨味和淡淡的樟脑丸气息,还有角落里咖啡机偶尔飘来的焦香,闻着就让人心里发暖。老板是个留着卷发的中年人,总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柜台后的旧沙发上看书,除非有人主动搭话,否则很少开口。
有次周末去得早,店里还没什么客人。老板正蹲在地上整理一堆刚收来的旧书,看见我进来,指了指窗边的椅子:“那里有刚煮好的陈皮茶,自己倒。” 我走过去坐下,发现桌子上放着本翻开的《小王子》,书页边缘有密密麻麻的批注,字迹娟秀,像是个女孩子写的。“那是前阵子一个学生留下的,” 老板突然开口,“她说这本书陪了她整个高三,现在考上大学了,想让它在这里找个新主人。”
我拿起书翻看,在第 21 页夹着一张泛黄的便利贴,上面写着:“狐狸说,重要的东西眼睛看不见,要用心去感受。希望下一个读到这句话的人,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光。” 那一刻,突然觉得旧书和新书不一样,新书像一张干净的白纸,而旧书里藏着别人的故事,每一道折痕、每一个批注,都是一段时光的印记。就像店里那些老杂志,有的封面都已经卷边了,却能在里面看到几十年前的广告、影评,甚至还有读者留下的观影票根,仿佛能透过这些东西,看到曾经捧着这本书的人,当时在想些什么。
有一回,我在书架最上层发现一本《城南旧事》,封面是蓝色的,已经有些褪色,扉页上写着 “1998 年 6 月,赠给我的好朋友莉莉”。我拿着书问老板多少钱,他看了一眼,笑着说:“这本啊,你要是喜欢就拿走吧,不用给钱。” 我愣了一下,他解释道:“这是我年轻时最好的朋友送我的,他去年去世了。我总觉得这本书应该留在喜欢它的人手里,而不是一直放在我这里落灰。” 那天我抱着书走出书店,阳光刚好照在封面上,好像能感受到几十年前,两个年轻人交换书籍时的那份心意。
后来我成了店里的常客,有时候不买书,只是坐在窗边看看书,喝喝茶,听老板偶尔讲些关于旧书的故事。有个老太太经常来,每次都要找一本 1980 年版的《红楼梦》,她说那是她和老伴年轻时一起读的书,后来搬家时弄丢了,想找一本一样的,留个念想。老板找了好几个月,终于从一个老教授手里收到了一本,老太太来的时候,拿着书哭了好久,说封面的质感、里面的排版,都和当年那本一模一样。
还有个高中生,每个月都会攒零花钱来买旧的习题册,他说旧习题册上有前几届学生的笔记,有时候能学到很多老师没讲过的解题思路。老板知道后,专门整理了一个书架,放满了各种旧的学习资料,还在旁边贴了张纸条:“学生党半价,要是实在没钱,也可以拿自己的旧书来换。”
其实这家书店赚不了多少钱,老板说,有时候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够交房租。有人劝他把店关掉,开个网红奶茶店或者服装店,肯定能赚更多钱,但他总是摇摇头:“我开这家店,不是为了赚钱。你看,这些旧书就像一个个老朋友,我要是把店关了,它们就没地方去了。而且,总有人需要这样一个地方,能安安静静地看看书,听听别人的故事。”
现在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很多老店铺都不见了,换成了光鲜亮丽的连锁店。但这家旧书店,就像巷子里的一道微光,一直静静地待在那里,等着每个需要它的人。有时候我会想,也许再过几年,这条巷子也会拆迁,这家书店也会消失,但那些曾经在店里发生过的故事,那些通过旧书传递的心意,会一直留在人们的心里。
昨天去店里的时候,发现窗边多了一个小小的留言本,封面是用旧牛皮纸做的,上面写着 “书途故事集”。老板说,他想让每个来店里的人,都能写下自己和旧书的故事,或者给下一个读者留句话。我翻开本子,里面已经写了好几页,有人分享自己在旧书里发现情书的惊喜,有人写下对未来的期许,还有人画了简单的小插画。我拿起笔,在空白的一页写道:“谢谢这里,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了一份慢下来的温柔。”
走出书店的时候,木门又 “吱呀” 响了一声,巷口的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光洒在石板路上。我回头看了一眼,书店的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隐约能看到老板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身影。不知道明天,又会有谁推开那扇木门,在某个书架的角落,发现一本属于自己的旧书,开启一段新的故事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