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开那扇掉漆的木门时,铜铃发出的声响总带着点迟疑,像是怕惊扰了满屋子沉睡的时光。书店藏在老城区的巷弄深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雨天里会映出檐角垂落的雨丝,而晴天时,阳光会穿过梧桐叶的缝隙,在书店门口洒下斑驳的光影。店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常年握着一本线装书,指尖在泛黄的纸页上轻轻摩挲,仿佛在与书中的人物低声交谈。书架沿着墙壁一路向上延伸,最高处的书脊蒙着薄薄一层灰,却透着一种被时光温柔包裹的质感,不像新式书店里的书籍那样光鲜,却多了几分耐人寻味的故事感。
第一次走进这家书店,是为了寻找一本绝版的诗集。彼时正值盛夏,巷外的蝉鸣聒噪得让人烦躁,可一踏入书店,凉意便顺着木质地板蔓延上来,裹挟着旧纸张特有的油墨香与霉味,瞬间抚平了心头的燥热。老人抬头看了我一眼,没说话,只是指了指靠窗的角落,那里摆着一张吱呀作响的藤椅,旁边的小桌上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绿茶。我顺着他指的方向走过去,目光却被书架上一本封面破损的小说吸引,书脊上的字迹已经模糊,只能勉强辨认出 “1987” 的字样,像是一枚被时光遗忘的印章。
伸手抽出那本旧书时,指腹触到了书页间夹着的一张泛黄的纸条。纸条上是娟秀的钢笔字,字迹有些褪色,却依然能看出书写时的认真:“今日读到第三章,忽然想起去年春天和你在西湖边的日子,风里都是柳丝的味道。” 没有署名,也没有日期,只有这寥寥数语,却像一扇小小的窗户,让我窥见了陌生人曾经的心事。老人不知何时走到了我身边,看着我手里的纸条,嘴角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这是三十年前一位姑娘留下的,她常来这儿看书,每次都会在书里夹一张纸条,有时候写读书的感受,有时候记些生活里的小事。”
我顺着老人的话追问,他便搬来一张小板凳,坐在我旁边,慢慢讲起了关于这家书店的故事。书店是他父亲留下的,算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还是巷子里最热闹的地方,附近学校的学生、工厂的工人,都会来这儿借书、看书。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娱乐方式,看书是最普遍的消遣,每到周末,书店里挤满了人,连过道上都站满了捧着书的读者,翻书的沙沙声像是春蚕啃食桑叶,格外动听。后来时代变了,新式书店、网上书城渐渐取代了旧书店的地位,来这儿的人越来越少,很多老顾客搬了家,就再也没回来过。
“但总有人记得这儿。” 老人说着,从柜台下拿出一个铁盒子,打开后里面装满了各种小物件:旧钢笔、褪色的书签、还有几张泛黄的老照片。他拿起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的他和一位姑娘,两人站在书店门口,手里各捧着一本书,笑容灿烂。“这是我爱人,当年她就是因为常来这儿看书,才和我认识的。” 老人的声音里带着怀念,“那时候她总爱坐在你现在坐的这张藤椅上,看一下午的书,我就坐在柜台后面,偷偷看她。有时候她遇到不懂的问题,会过来问我,我们就这么慢慢熟悉了,后来就结了婚,一起守着这家书店。”
我看着照片里的姑娘,又看了看老人如今苍老的面容,忽然觉得时光像一条缓慢流淌的河,而这家书店就是河岸边的一块礁石,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老人说,这些年他也想过关掉书店,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劝他过去一起生活,可他总舍不得。“这儿的每一本书都有故事,每一张桌子、每一把椅子都陪着我走过了很多日子,我走了,它们怎么办?那些记得这儿的人,回来找不到书店,该多失望啊。”
正说着,门口的铜铃又响了,走进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背着双肩包,手里拿着一张纸条,有些拘谨地问老人:“请问,这里是不是有一本 1998 年出版的《围城》?我奶奶说她年轻时在这儿买过一本,现在想再找一本,留个纪念。” 老人眼睛一亮,立刻起身,走到最里面的书架前,熟练地抽出一本书,递给年轻人:“是不是这本?封面有点破了,但里面的字迹很清楚。” 年轻人接过书,翻开扉页,看到上面印着 “1998 年 3 月第 1 版” 的字样,激动地说:“对,就是这本!我奶奶说她当年在书里夹了一张她年轻时的照片,不知道还在不在?”
老人笑着指了指书的中间部分,年轻人小心翼翼地翻着,果然在第 56 页找到了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姑娘扎着麻花辫,笑容明媚。“太好了!我奶奶看到这个,肯定会很高兴的。” 年轻人掏出手机,给老人看他奶奶的照片,照片里的老人头发花白,却和年轻时一样,眼里带着温和的笑意。“我奶奶说,当年她就是在这家书店里,遇到了我爷爷,他们第一次约会,就是在这儿一起看了一下午的书。”
年轻人付完钱,抱着书满心欢喜地离开了,铜铃声再次响起,在安静的书店里久久回荡。老人看着他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真好啊,还有人记得这些老故事。” 我拿起之前看到的那本夹着纸条的旧书,问老人能不能把它买下来,老人摇了摇头:“这本书就留在这儿吧,说不定哪天,留下纸条的那位姑娘会回来找它呢。就算她不回来,后来的人看到纸条,也能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人,把自己的心事藏在了书里。”
那天离开书店时,夕阳已经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巷弄的青石板路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我回头看了一眼那扇掉漆的木门,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与我告别。后来我又去过几次书店,有时候是为了找一本书,有时候只是想坐在那张藤椅上,喝一杯绿茶,听老人讲那些关于时光和书籍的故事。我渐渐发现,这家老书店就像一个时光的容器,装着无数人的回忆与心事,每一本书、每一张纸条、每一件小物件,都是时光留下的褶皱,里面藏着不为人知的温暖与感动。
有一次我去的时候,书店里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拄着拐杖,慢慢走到书架前,目光在一排排旧书之间游走,像是在寻找什么。老人看到她,立刻起身迎上去,笑着说:“您可是有好多年没来了。” 老奶奶也笑了,声音有些沙哑:“是啊,搬去儿子家住了,今天特意回来看看,没想到你还在这儿守着。” 两人聊起了过去的日子,老奶奶说她年轻时总来这儿看书,那时候书店里的灯光很暗,却让人觉得特别安心,有时候看到天黑,老人的父亲会把灯调亮一些,让她慢慢看。“那时候的书真好啊,不像现在的书,看完就忘了,那时候的书,看完了心里会留着点什么。” 老奶奶说着,从包里拿出一本旧书,递给老人:“这是当年在这儿买的,一直带在身边,今天回来,想把它放回这儿,让它陪着这家书店,也陪着更多喜欢看书的人。”
老人接过书,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回书架原来的位置,像是在安放一件珍贵的宝物。我坐在藤椅上,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总是行色匆匆,忙着追逐新的事物,忙着遗忘旧的回忆,而这家老书店,却像一个固执的守护者,坚守着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美好。它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热门的畅销书,却有着最珍贵的东西 —— 时光的温度和人心的温暖。
我不知道这家老书店还能坚守多久,也许有一天,它会像很多旧事物一样,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但我相信,那些曾经在这儿留下过回忆的人,那些在书里藏过心事的人,那些被这家书店温暖过的人,永远不会忘记它。就像那张夹在书页里的纸条,那个留在书店里的旧书,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都会成为时光里的印记,提醒着我们,曾经有这么一家老书店,在巷弄深处,默默守护着无数人的时光与梦想。
下次再去老书店的时候,我或许会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里面夹一张纸条,写下此刻的心情,然后把它放回书架。说不定很多年后,会有一个陌生人,在翻开这本书时,看到我的纸条,感受到我此刻的心情,就像我当初看到那张娟秀的钢笔字纸条一样。而这家老书店,会继续在时光里静静伫立,等待着每一个记得它的人,回来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段时光褶皱。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