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声响,拐过第三个街角时,木质招牌上 “文汇书斋” 四个字便会映入眼帘。招牌边缘的漆皮已经有些斑驳,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落在上面,倒像是给这四个字镀了层温柔的金边。书店的门是两扇对开的木门,推开时会发出 “吱呀” 的轻响,这声音在车水马龙的街道旁,像是一段被时光放慢的旋律。
书架沿着墙壁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深棕色的木料上留着无数手指摩挲过的痕迹。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旧藤椅,椅垫上缝着一块蓝色的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书架间的过道不宽,两个人并肩走时需要稍微侧身,却正因这份拥挤,让每一次伸手抽书的动作都多了几分郑重。
店主陈叔总是坐在柜台后面,面前放着一本摊开的线装书,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他很少主动和顾客搭话,却总能在有人驻足犹豫时,轻声说出某本书的作者轶事或是版本差异。有次我在书架前翻找一本绝版的诗集,他突然从柜台后起身,踩着木梯从顶层书架抽出一本泛黄的册子,“这本注释更全,当年我特意托人从外地收来的。” 书页间夹着一张褪色的书签,上面是他年轻时用钢笔写的小字,字迹清隽。
书店里总有些常客,退休的老教师每周三会来读报,学生模样的姑娘喜欢在周末午后坐在藤椅上写作业,还有位白发老人总爱翻找历史类书籍,偶尔会和陈叔争论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节。有次下大雨,一位顾客匆忙中把钱包落在了书店,陈叔在柜台后守到深夜,直到对方浑身湿透地赶来。“书能让人静心,做人也得守着这份踏实。” 他一边把钱包递过去,一边笑着递上纸巾。
上世纪九十年代,书店刚开张时,整条街还没有这么多商铺。那时陈叔刚二十出头,从父亲手里接过这家小店,每天天不亮就去批发市场挑书,回来后仔细擦拭每一本书的封面,再按照类别整齐地摆上书架。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水管冻裂了,他冒着严寒用热水一点点化开冰,生怕冻坏了书架底层的书。“那时候日子苦,可看着有人抱着书满足地离开,心里就暖烘烘的。” 他常常对着旧照片感慨,照片里的书店还很简陋,却挤满了看书的人。
随着城市发展,周边开了好几家连锁书店,网上购书也越来越方便,来老书店的人渐渐少了些。有人劝陈叔转行,或是把书店重新装修一番,可他总说:“老顾客来这儿,图的就是这份熟悉。” 他依然保持着每天擦拭书架的习惯,会在每本书的扉页轻轻盖上 “文汇书斋” 的印章,遇到喜欢读书的孩子,还会免费送他们几本童话书。有次我问他,会不会担心书店经营不下去,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旧钟,“这钟走了三十年,只要它还在转,我就守着这儿。”
去年夏天,书店经历了一次小整修。陈叔特意保留了原来的书架和木门,只是在墙角加了个小小的茶桌,摆上自己炒的茶叶,免费给顾客提供茶水。整修后的第一天,老顾客们纷纷赶来,有人带来了自家种的花,有人帮忙整理书籍,小小的书店里满是欢声笑语。那位常来读报的老教师还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书店门口:“一卷书香传岁月,半窗竹影伴晨昏。”
如今每次路过书店,总能看到陈叔坐在柜台后看书的身影,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身上,也落在书架上一排排整齐的书籍上。偶尔会有孩子好奇地推开木门,在书架间探头探脑,陈叔会笑着递上一本绘本,轻声教他们认识封面上的字。巷子里的风穿过敞开的门,带着书页翻动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这家老书店三十年来的故事。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变化,可只要这 “吱呀” 的木门还在开启,只要书架上的书还散发着墨香,就总会有人循着这份书香,找到这个藏在巷尾的温暖角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