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尾旧书店:时光褶皱里的墨香记忆

巷尾旧书店:时光褶皱里的墨香记忆

青石板路在梅雨季节泛着温润的光泽,拐过街角那棵半枯的老槐树,就能看见 “拾光书屋” 的木质招牌。招牌上的字迹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边角处还留着几处浅褐色的水渍,像是谁不小心打翻了砚台,又任由墨痕在时光里慢慢晕开。书店的门面不大,两扇玻璃门总虚掩着,风穿过门隙时,会带着里面的纸页气息飘出来,混着巷口面包店刚出炉的黄油香,在空气里酿成独特的味道。路过的人常会被这股气息吸引,脚步不由自主慢下来,隔着玻璃往里面望 —— 昏黄的灯光下,书架像沉默的守护者,层层叠叠的书籍在架上静静躺着,等待与某个懂它的人相遇。

书店的主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人们都叫他陈叔。他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袖口永远挽到小臂,露出手腕上那块表盘有些斑驳的老手表。每天清晨,陈叔会提着一把竹扫帚,把书店门前的青石板扫得干干净净,连一片落叶都不肯留下。扫完地,他会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块半干的抹布,仔细擦拭玻璃门上的灰尘,动作慢却认真,仿佛在打理一件珍贵的藏品。等阳光慢慢爬过对面的砖墙,斜斜照进书店时,陈叔就会搬一把藤椅坐在门口,手里捧着一本翻得卷了边的书,偶尔抬头看看来往的行人,眼神里满是平和。

巷尾旧书店:时光褶皱里的墨香记忆

推开书店的门,最先迎接人的是一股混合着纸张、油墨和淡淡霉味的气息。这气息不像新书店那样带着锐利的清爽,反而像陈年的老酒,温润又厚重,一呼吸就能让人的心静下来。书店的空间不大,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靠墙的书架从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分成了密密麻麻的格子,每个格子上都贴着手写的标签:“文学经典”“历史传记”“科学普及”“儿童读物”,字迹工整又带着几分随意,像是怕读者找不到书,又特意留了点人情味。书架之间的过道很窄,两个人并排走需要侧身相让,但这样的距离反而让人觉得亲切,仿佛每一本书都在轻轻贴近你,想把藏在纸页里的故事说给你听。

书架上的书大多是旧的,封面有的磨损了边角,有的沾着淡淡的污渍,有的还夹着从前主人留下的小物件。在 “文学经典” 那一排,我曾见过一本《红楼梦》,封面是暗红色的硬壳,边角被磨得发亮,翻开扉页时,掉出了一张泛黄的书签,上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1987 年冬,于灯下读黛玉葬花,泪落沾页。” 书签的边缘有些卷曲,显然被人反复摩挲过。还有一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书页间夹着一张褪色的船票,目的地是青岛,日期是 1995 年的夏天,不知道当年带着这本书去海边的人,是否也像圣地亚哥一样,曾在风浪里坚守过什么。这些旧书里藏着的,不只是文字,还有一个个陌生又鲜活的人生片段,像是时光留下的拼图,等着后来的人偶然拾起,拼凑出模糊却温暖的轮廓。

书店的角落里放着一张小小的茶几,茶几上摆着一个搪瓷杯,杯身上印着 “为人民服务” 的字样,杯沿有一处细小的缺口。茶几旁边是两把藤椅,椅面上的藤条有些已经松了,坐上去会发出轻微的 “咯吱” 声,却意外地舒服。常有老顾客来店里,不着急找书,先坐在藤椅上和陈叔聊几句。他们聊最近读的书,聊巷子里的新鲜事,聊天气的变化,声音不大,像是怕打扰到书架上的书。有一次,一位穿校服的小姑娘背着书包走进来,站在 “儿童读物” 那排书架前犹豫了很久,最后拿起一本《小王子》,轻轻问陈叔:“爷爷,这本书多少钱呀?” 陈叔抬头看了看她,笑着说:“你要是喜欢,就拿去读吧,下次来的时候记得把它带回来,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就好。” 小姑娘眼睛亮了起来,小心翼翼地把书抱在怀里,说了声 “谢谢爷爷”,蹦蹦跳跳地走了。陈叔看着她的背影,嘴角的笑意更浓了,他拿起搪瓷杯喝了一口水,又低头翻起了手里的书。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书架上的书被照得有些透明,能隐约看见纸页里的文字。风从门口吹进来,带动书架上挂着的风铃,发出 “叮铃叮铃” 的轻响。这时候,书店里很安静,只有偶尔响起的翻书声和陈叔轻轻的咳嗽声。我曾在这样的午后,在书店里待过整整一个下午。我从 “历史传记” 那排抽出一本关于敦煌的书,坐在藤椅上慢慢读,书页里夹着的一张旧照片掉了出来,照片上是莫高窟的壁画,色彩已经有些暗淡,却依然能看出飞天的裙摆飘曳如仙。我把照片夹回书里,继续读那些关于风沙、壁画和守护者的故事,不知不觉间,窗外的阳光已经斜斜地沉了下去,巷子里传来了晚饭的香气。

陈叔说,这家书店他开了三十年。最初是为了圆自己的读书梦,后来慢慢发现,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更是一个能让人安心的角落。有失恋的年轻人来这里,在《边城》的文字里慢慢平复心情;有退休的老人来这里,找一本旧版的棋谱,回忆年轻时和老友对弈的时光;有刚毕业的学生来这里,在《平凡的世界》里找到面对未来的勇气。这些年来,巷子里的店铺换了一家又一家,面包店变成了奶茶店,裁缝铺变成了服装店,只有这家旧书店,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像一个固执的守护者,守着巷子里的时光,也守着人们心里的那片柔软。

有时候,我会想,当城市里的新书店越来越精致,电子书越来越便捷,这样的旧书店会不会慢慢消失?但每次走进 “拾光书屋”,看到陈叔坐在门口安静读书的样子,看到书架上那些藏着故事的旧书,看到角落里藤椅上静静看书的人,我又觉得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总有一些人,会被这股墨香吸引,会在某个午后推开那扇虚掩的玻璃门,在书架间慢慢游走,在旧书里寻找时光的痕迹,寻找心灵的慰藉。就像陈叔说的,书是有生命的,只要还有人愿意读它,它就永远不会老去;而书店,只要还有人愿意来这里停留,它就永远会在巷尾,等着每一个需要它的人。

暮色渐浓时,我合上书,把它放回原来的格子里。陈叔已经开始收拾店里的东西,他把茶几上的搪瓷杯洗干净,放进旁边的柜子里,又把藤椅轻轻挪到墙角。我跟陈叔道别,他笑着点了点头,说:“下次再来啊,最近刚收了几本老诗集,说不定有你喜欢的。” 我走出书店,回头看了一眼,木质招牌在昏黄的路灯下泛着温暖的光,玻璃门里的灯光依旧亮着,像是黑夜里的一颗星星。巷子里的风有些凉了,我却觉得心里暖暖的,手里仿佛还留着旧书的温度。不知道下次再来的时候,又会在某本书里,发现什么样的时光碎片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8-22 16:13:04
下一篇 2025-08-22 16:19:36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