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声响,拐过第三个巷口,那扇挂着 “墨香斋” 木牌的木门总会准时出现在视野里。木门上的铜环被摩挲得发亮,门楣两侧贴着褪色的对联,上联是 “藏古今学术”,下联是 “聚天地精华”,字迹里还能看出当年书写时的力道。这家老书店在这条巷子里存在了三十年,比巷口那棵老槐树的树龄还要长上五年,见证了三代人的成长,也收纳了无数个与书有关的故事。
书店的主人姓陈,街坊们都叫他陈叔。他今年六十三岁,头发已经半白,却总穿着熨烫平整的中山装,袖口永远别着一支钢笔。每天清晨,陈叔会先把书店门前的青石板清扫干净,再用沾着茶水的抹布擦拭木牌,动作缓慢却一丝不苟。他总说书店是有灵性的地方,得用心待它,就像对待老朋友一样。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被他整理得井井有条,按照文学、历史、哲学、科技的分类依次排开,甚至连每本书的书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像是列队整齐的士兵。
走进书店,最先闻到的不是灰尘的味道,而是淡淡的纸墨香,混合着旧木头特有的温润气息。书店不大,只有两间屋子,却塞得满满当当。靠墙的书架从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中间的过道里还摆着几张矮桌,上面也堆着书,有的用绳子捆着,有的贴着泛黄的标签。阳光从临街的玻璃窗照进来,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偶尔有风吹过,书页会轻轻翻动,发出 “哗啦哗啦” 的声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什么。
来书店的大多是老主顾。早上九点多,住在隔壁巷的张大爷会准时来,他总爱坐在靠窗的那张藤椅上,拿一本线装的《三国演义》,一看就是一上午。张大爷年轻时是中学老师,退休后没事就来书店看书,有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跟陈叔讨论几句。陈叔的知识不算渊博,但对每一本书的故事都了如指掌,哪本书是哪一年出版的,作者有什么经历,甚至书里哪一页有个小错字,他都能准确说出来。
有一次,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走进书店,神色慌张地四处张望。陈叔放下手里的鸡毛掸子,轻声问她需要找什么书。小姑娘红着脸说,她在学校借了一本《城南旧事》,不小心弄丢了,明天就要还,要是还不上就要赔三倍的钱,她攒了好久的零花钱都不够。陈叔听完,转身走到最里面的一个书架前,弯腰翻了半天,从一堆旧书里抽出一本《城南旧事》。那本书的封面有些磨损,书脊也松了,但内页却很干净。“这本书你拿去吧,不用给钱,” 陈叔把书递给小姑娘,“下次看书小心点就行。” 小姑娘接过书,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连声道谢,后来每个周末都会来书店帮忙整理书籍,直到她考上大学离开这座城市。
书店里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旧书。有一本 1985 年出版的《唐诗宋词选》,扉页上写着 “赠吾妹,愿你永远热爱生活”,字迹娟秀,旁边还画了一朵小小的梅花。还有一本泛黄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页间夹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两个穿着校服的少年,笑容灿烂,背后是老电影院的招牌。陈叔说,这些书都是别人送过来的,有的是搬家时带不走,有的是家里老人去世后留下的,他都会仔细收好,等着有缘人来发现它们背后的故事。
去年夏天,巷子里要拆迁的消息传了出来。那天早上,陈叔像往常一样打开书店门,却看到门口贴了一张红色的拆迁通知。他站在那里看了很久,手指轻轻抚摸着门上的木牌,眼神里满是不舍。老主顾们听说后,都来安慰他,有的说可以帮忙找新的店面,有的说愿意出钱帮他装修,还有的人提议把书店里的书搬到网上去卖。陈叔却摇了摇头,他说书店就像一棵树,根在这里,挪到别的地方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书店里的人比往常多了很多。有曾经在这里借过书的学生,有多年没回来的老街坊,还有特意从外地赶来的人,他们都想来看看这家老书店,再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留作纪念。张大爷买了一本《论语》,他说要带着这本书去儿子家,以后想老书店了,就拿出来看看。那个曾经丢了书的小姑娘也回来了,她从外地带来了很多新书,说要给书店添点新气息。陈叔把这些书都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每天还是像往常一样清扫青石板,擦拭木牌,整理书架,仿佛拆迁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十一月的一天,天气突然变冷,还下起了小雨。陈叔早早地打开书店门,却发现门口放着一个纸箱子,里面装着十几本崭新的书,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陈叔,希望这些书能陪你度过冬天”,没有署名。陈叔把箱子抱进书店,一本本翻看那些书,每一本的扉页上都画着小小的太阳。那天下午,来书店的人特别多,大家围坐在火炉旁,有的看书,有的聊天,有的帮忙整理旧书,书店里的笑声和书声混在一起,温暖了整个寒冷的午后。
拆迁的日子越来越近,书店里的书也渐渐少了。陈叔把一些珍贵的旧书送给了老主顾,把一部分书捐给了社区的图书馆,还有一些他觉得有意义的书,打包放进了几个大木箱里,说要留给自己的孙子。他的孙子今年十岁,最喜欢看童话故事,每次来书店都会缠着陈叔讲书里的故事。陈叔说,等孙子长大了,他要把这些书交给孙子,让他知道,曾经有一家老书店,装满了故事和回忆。
离开老书店的前一天,我特意去了一趟。那天天气很好,阳光照在木门上,木牌上的 “墨香斋” 三个字显得格外清晰。陈叔正在整理最后一批书,他的动作比平时慢了很多,每拿起一本书,都会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然后仔细地放进箱子里。张大爷也在,他坐在靠窗的藤椅上,手里拿着那本《三国演义》,却没有看书,只是望着窗外的老槐树。巷子里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还有陈叔偶尔咳嗽的声音。
走的时候,陈叔把我送到门口,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递给我说:“这是我年轻时最喜欢的一本书,送给你,希望你以后还能喜欢看书。” 我接过书,是一本 1978 年出版的《青春之歌》,书脊已经有些破损,但内页却很整洁。我翻开扉页,上面写着一行字:“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 字迹苍劲有力,是陈叔的笔迹。
如今,老书店所在的巷子已经变成了一条宽阔的马路,路边建起了高楼大厦,再也看不到青石板路和老槐树的影子。但我总会想起那家老书店,想起陈叔穿着中山装整理书架的样子,想起张大爷坐在藤椅上看书的样子,想起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书页上的样子。有时候,我会翻开那本《青春之歌》,闻到淡淡的纸墨香,就像又回到了那家老书店,听到了书页翻动的 “哗啦” 声,还有陈叔和老主顾们聊天的声音。
不知道多年以后,会不会还有人记得,在这条马路的下面,曾经有一家老书店,它叫 “墨香斋”,它装满了书,也装满了时光的故事。也许会有一个孩子,在整理爷爷的旧物时,发现一个装满旧书的木箱,翻开其中一本,看到扉页上的字迹,然后好奇地问:“爷爷,这是什么地方的故事呀?” 而那个时候,会不会有人告诉他,曾经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巷子,巷尾有一家老书店,那里的每一本书,都藏着一个温暖的回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