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周末,有人爱往外面跑,打卡网红景点、约朋友逛吃,而我偏就喜欢窝在家里。不是懒得出门,是宅家的快乐实在太上头 —— 不用赶早收拾行李,不用在地铁里挤来挤去,更不用为了迎合别人调整自己的节奏,完全跟着心情来,这种自在感,真的谁试谁知道。
就拿上周六来说吧,我醒来时窗外已经亮堂堂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钻进来,在地板上洒了道浅浅的光。摸过手机一看,才九点多,不用慌慌张张爬起来,翻个身又赖了十分钟,直到肚子咕咕叫才慢悠悠起床。刷牙的时候对着镜子哼歌,牙膏泡沫沾到嘴角也不在意,这种不紧不慢的状态,比工作日早起赶地铁舒服一百倍。

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给肚子 “充能”。平时上班只能啃面包、喝速溶咖啡,周末可不能委屈自己。打开冰箱,还有上周买的吐司、鸡蛋和牛油果,决定做个简易版牛油果三明治。先把吐司烤得外脆里软,再煎个流心蛋,牛油果切片铺上去,最后挤点沙拉酱,咬一口,面包的香气、鸡蛋的嫩滑和牛油果的绵密混在一起,幸福感瞬间满格。配着一杯刚热好的牛奶,坐在餐桌旁慢慢吃,偶尔抬头看看窗外的树影摇晃,连时间都好像变慢了。
吃饱喝足,就到了 “自由支配时间” 环节。我没有给自己列什么计划,反正周末就是要随心所欲。有时候会把沙发上的靠垫堆成小窝,抱着毯子看一部攒了好久的电影。上周选的是一部轻松的喜剧片,看到好笑的地方,一个人笑得前仰后合,不用顾忌别人的眼光,也不用像在电影院那样压低声音,想怎么笑就怎么笑。看到感人的片段,随手抓过纸巾擦眼泪,这种毫无保留的情绪释放,在平时还真有点难实现。
要是不想看屏幕,就会翻出书架上没看完的书。我家书架上摆的大多是散文和短篇小说,不用费脑子追情节,随便翻开一页就能读进去。比如上次看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里面写他在昆明吃菌子、逛菜市场的小事,文字特别接地气,读着读着,好像自己也跟着走进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小巷子,连空气里都好像飘着饭菜的香味。读累了,就把书扣在腿上,眯着眼晒会儿太阳,听着窗外的鸟叫,不知不觉就能打个小盹,醒来的时候,身上暖暖的,心里也软软的。
当然,宅家也不是一直 “躺平”,偶尔也会做点 “小折腾”。比如整理房间,把衣柜里的衣服按季节分类叠好,把书桌收拾干净,扔掉抽屉里没用的旧物件。看着原本有点乱的房间变得整整齐齐,心里也跟着清爽起来。有时候还会尝试做点小零食,比如烤个曲奇饼干。虽然手艺不算好,有时候烤得有点焦,有时候糖放多了太甜,但自己做的吃起来就是不一样。上次烤坏的那批曲奇,我还是一口一个吃完了,毕竟是自己的 “劳动成果”,就算不完美,也觉得特别香。
到了下午,可能会跟朋友视频聊聊天。不用特意打扮,穿着舒服的睡衣,头发随便扎个丸子头,跟朋友吐槽吐槽工作上的小事,聊聊最近的八卦,或者分享彼此的周末日常。有次朋友说她在外面排队买奶茶,排了半个多小时还没到,我跟她说 “早知道你跟我一样宅家多好,我刚泡了杯柠檬茶,比奶茶健康还不用排队”,气得她直笑。这种轻松的聊天,不用像见面那样特意找话题,想说就说,不想说就沉默一会儿,彼此都觉得很自在。
晚饭通常会简单点,有时候煮一碗面条,有时候热一热中午剩下的饭菜。要是感觉有点 “馋”,就会点个外卖。比如上周六晚上,突然想吃炸鸡,就下单了一份全家桶。抱着桶坐在沙发上,一边吃炸鸡一边看综艺,外皮酥脆,肉汁饱满,配着冰可乐,简直是 “快乐天花板”。吃完再啃个水果,就算有点撑,也觉得特别满足 —— 反正周末嘛,不用想着减肥,开心最重要。
天黑以后,就会把房间里的灯调暗,开一盏小台灯。有时候会写点东西,不是什么正经文章,就是随便记录一下当天的心情,比如 “今天的三明治很好吃”“电影里那个主角真可爱”“整理房间的时候发现了去年的旧照片”。有时候会涂涂画画,拿出彩铅在纸上瞎画,画个歪歪扭扭的小房子,画一朵奇形怪状的花,不用在意画得好不好看,就是单纯享受动笔的乐趣。
其实以前我也觉得,周末就该出去 “打卡”,不然好像浪费了时间。但后来发现,快乐从来没有固定的模式,不是只有出去旅游、聚会才叫开心。宅家的时候,不用迎合别人,不用赶时间,不用在意形象,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过日子,这种自在和放松,也是一种难得的快乐。
可能有人会说,宅家多无聊啊,整天待在一个地方,不会觉得闷吗?但对我来说,宅家不是 “无聊”,是 “充电”。在工作日里,我们总是忙着应付各种事情,很少有时间跟自己相处。而周末宅家,就是跟自己对话的过程,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独处的时光,把一周的疲惫都慢慢抚平。
现在想想,上周的周末宅家时光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想起那些慢悠悠的瞬间,还是会觉得心里暖暖的。不知道下周末,又能解锁哪些宅家的小快乐呢?或许会尝试做新的菜谱,或许会发现一本好看的新书,又或许只是单纯地睡个懒觉、晒晒太阳 —— 不管是什么,只要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就很美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