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总容易被那些闪着霓虹灯的大商场吸引目光,可我偏喜欢拐进旁边窄窄的巷子。不是为了找什么网红小吃,而是惦记着巷尾那家没有招牌的旧书店。它就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木质门框上的漆皮掉了大半,玻璃门上贴着几张泛黄的电影海报,还是十年前的老片子。推开门时会发出 “吱呀” 一声响,像在跟老熟人打招呼,每次听到这声音,心里都会莫名安定下来。
书店老板是个留着花白胡子的老爷子,总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衬衫,手里永远捧着一本翻到卷边的书。他不怎么主动跟人说话,却记得每个常来的客人喜欢什么类型的书。上次我随口提了句喜欢看老上海的散文,隔了一周再来,他就从柜台底下摸出一本封面有些磨损的《上海的早晨》,笑着说 “这个应该合你胃口”。书架上的书摆得不算整齐,却藏着不少惊喜,有时候在一堆武侠小说里能翻到绝版的诗集,在历史书旁边又能发现几本有趣的漫画,这种不期而遇的感觉,比在网上精准搜索有意思多了。
有次周末去得早,书店里还没什么客人,老爷子正坐在门口的小凳上晒太阳,手里的收音机放着咿咿呀呀的评剧。我拿起一本 1985 年版的《边城》,刚翻了两页,就听到旁边传来轻轻的翻书声。转头一看,是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正专注地看着一本旧童话书,嘴角还带着浅浅的笑意。她似乎察觉到我的目光,抬头冲我笑了笑,小声说 “这本书里夹着以前主人写的笔记,特别可爱”。我好奇地凑过去看,果然在书页间看到几行稚嫩的字迹:“希望明天妈妈能带我去公园放风筝”,落款是 1999 年的夏天。那一刻突然觉得,这些旧书哪里只是纸和字的组合,分明是一个个被珍藏的时光片段,等着遇到懂它的人。
书店的角落里有一张小小的书桌,上面放着几支笔和一个厚厚的留言本,来的人都喜欢在上面写点什么。有人写下自己的烦恼,说工作压力太大,在这里待一会儿就觉得轻松多了;有人分享开心的事,说终于找到寻觅已久的旧书,感觉像中了奖;还有人留下联系方式,希望能和同样喜欢这本书的人交朋友。我翻到最后几页,看到一条去年冬天的留言:“今天失恋了,在书店待了一下午,谢谢老板煮的热茶,还有这本《小王子》给我的安慰。明年春天我会再来,希望那时候已经变成更好的自己。” 不知道写下这段话的人,现在有没有实现自己的心愿,会不会真的在某个春天回到这里。
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有意思的老顾客,比如住在附近的张奶奶,每次来都要找烹饪类的旧书,她说以前的菜谱更实在,做出来的菜有家的味道。还有一个高中生,每周都会来借几本名著,他说比起电子书,更喜欢旧书的质感,闻着书页里淡淡的油墨味,学习起来都更有动力。老爷子从不催着人买书,要是有人实在喜欢某本书却没带够钱,他会摆摆手说 “先拿去看,下次来再给就行”。有次我问他不怕有人拿了书不还吗,他笑着说 “能喜欢书的人,心里都差不了,再说就算不还,书能被好好读一遍,也值了”。
去年冬天的时候,巷子里要整改,听说不少老店铺都要搬走,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这家旧书店,生怕下次来就看不到它了。那段时间去得更勤了,每次都要跟老爷子聊几句,他却总是一副淡定的样子,说 “只要还有人喜欢这些旧书,我就会一直开下去”。幸好没过多久,整改方案下来了,书店不用搬,只是门口的路要重新铺一下。铺路的那几天,书店暂时关了门,我每天路过都要往里面望一眼,直到看到老爷子重新打开那扇 “吱呀” 作响的门,心里才踏实下来。
现在每次路过那条巷子,不管有没有时间进去,都会放慢脚步,看看书店的灯有没有亮着。有时候晚上下班经过,看到里面透出温暖的灯光,还有偶尔传来的翻书声或老爷子的评剧声,就觉得这座忙碌的城市里,还有这样一个温柔的角落,真好。不知道下次去的时候,又会遇到什么样的旧书,听到什么样的故事,会不会在某本书里,也发现一个属于过去的小秘密。也许这就是旧书店的魔力吧,它不像大书店那样光鲜亮丽,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些不被注意的时光,等着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的人,来这里遇见惊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