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在梅雨季节总是泛着温润的光泽,从主街拐进第三条巷弄,就能看见 “拾光书屋” 褪色的木质招牌。招牌上的字迹是店主陈先生亲手写的,笔锋里藏着几十年的温柔,如今被雨水浸得有些模糊,却像老人眼角的皱纹,每一道都盛着故事。书店的木门是民国时期的旧物,推开时会发出 “吱呀” 的声响,像是在跟每一位来客打招呼,这声音在喧闹的城市里,成了独一份的安宁信号。
店里的空间不大,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靠墙的书架从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每一层都码满了书,旧书的纸页泛着淡淡的黄,指尖拂过书脊时,能触到时光留下的粗糙质感。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长条木桌,桌上放着一个搪瓷杯,杯身上印着早已看不清图案的花纹,旁边堆着几本刚收来的旧杂志。阳光透过老式木框窗户,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偶尔有灰尘在光柱里跳舞,让整个书店都显得格外柔软。
陈先生今年六十三岁,头发已经半白,却总爱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每天清晨,他都会踩着晨光来到书店,先把门窗打开通风,再用一块干净的抹布仔细擦拭书架和书桌,动作缓慢却一丝不苟。遇到熟客,他会笑着递上一杯热茶,聊聊最近读的书;若是年轻人来寻书,他也会耐心询问喜好,从书架深处翻出几本或许并不起眼,却恰好合人心意的读物。
去年冬天,一个穿着校服的女孩常来书店。她总是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找一个角落坐下,拿出课本安静学习,偶尔累了,就会拿起一本散文书翻看。陈先生注意到,女孩每次来都会偷偷望向书架顶层的一套《鲁迅全集》,但只是看一眼,就又低下头继续做题。有一次,女孩临走时,手指轻轻碰了碰那套书的书脊,眼神里满是渴望。
陈先生心里记着这件事,他翻出那套《鲁迅全集》,仔细检查了一遍。书是多年前一位老教授送的,书页间还夹着教授手写的批注,虽然有些旧,但保存得很好。他想着,女孩若是喜欢,或许这套书能给她带去一些力量。几天后,女孩像往常一样来书店学习,陈先生把那套书放在她面前,笑着说:“这书放在我这儿也是闲置,你要是不嫌弃,就拿去读吧,读完了再还回来就好。”
女孩愣住了,眼睛一下子红了,她紧紧抱着书,小声说了句 “谢谢爷爷”,声音里满是激动。从那以后,女孩来书店的次数更勤了,每次都会把自己读完的章节心得写在便签纸上,贴在书里带给陈先生看。那些便签纸五颜六色,有的画着小小的笑脸,有的写着长长的感悟,渐渐填满了书的缝隙,也让书店里多了一份别样的温暖。
书店里的书,大多是陈先生多年来一本本收集来的。有的是从旧书市场淘来的孤本,有的是读者捐赠的闲置书籍,还有的是他年轻时省吃俭用买下的珍藏。每一本书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比如那本封面磨损严重的《红楼梦》,是他和妻子年轻时一起读的,书页里还夹着妻子当年夹进去的花瓣,如今花瓣早已干枯,却依旧能让人想起那时的美好;还有那本泛黄的《小王子》,是他女儿小时候最喜欢的书,书的扉页上还留着女儿稚嫩的涂鸦,画着一个戴着帽子的小王子,旁边写着 “爸爸要像小王子一样勇敢”。
如今,妻子已经去世多年,女儿也在外地工作,书店成了陈先生最温暖的陪伴。他说,守着这家书店,就像守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期待。常有读者在离开时说,书店里的书带着人情味,哪怕只是坐一会儿,心里也会变得平静。陈先生听了,总是笑着点头,他觉得,自己做的不过是一件平凡的小事,却能给别人带去一点慰藉,这就足够了。
有时候,遇到阴雨天,书店里的客人会少一些。陈先生就会坐在窗边,拿出一本旧书慢慢读,偶尔抬头看看窗外的雨丝,听着雨点打在屋檐上的声音,时光仿佛也变得慢了下来。他喜欢这种感觉,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书的墨香和岁月的静好。他常说,书是有生命的,每一本书都在等待一个懂它的人,而他的书店,就是为这些书和人搭建的桥梁。
前不久,一位多年前在书店读过书的年轻人特意回来探望陈先生。年轻人说,当年他高考失利,心情低落,偶然走进这家书店,在陈先生推荐的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就是这句话,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后来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如今也有了自己的事业。他这次回来,不仅是为了感谢陈先生,还想捐赠一批新书,希望能让更多人在书店里找到力量。
看着年轻人真诚的眼神,陈先生心里满是感动。他知道,书店就像一颗种子,在不经意间,已经在很多人的心里种下了希望和热爱。未来的日子里,或许会有更多人因为这家小小的书店,与一本好书相遇,与一段温暖的时光相遇。而他,也会一直守在这里,守着这些书,守着这份属于巷尾的宁静与美好,等待着每一个前来寻书、寻梦的人。
暮色渐浓,陈先生开始收拾书店,他把每一本书都放回原位,仔细关好门窗。巷子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照在 “拾光书屋” 的招牌上,显得格外温馨。明天,太阳还会照常升起,书店的门也会准时打开,不知道又会有谁,带着期待走进来,与一本好书,一段故事,不期而遇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