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小满第一次注意到巷口的旧书摊,是个飘着槐花香的午后。那时她刚搬来老城区,抱着纸箱寻找租房地址,高跟鞋踩过青石板路时崴了脚,整个人踉跄着撞到一棵老槐树上。散落的纸箱里滚出几本泛黄的笔记本,恰好停在书摊前的蓝布上。
守摊的老人放下手中的搪瓷杯,慢悠悠走过来帮忙捡笔记本。他的手指关节粗大,指缝里嵌着洗不净的墨痕,翻动纸页时动作却轻得像怕惊扰什么。林小满注意到,老人胸前别着一枚褪色的钢笔,笔帽上刻着模糊的 “梅” 字。
“姑娘是作家?” 老人把笔记本递回来时,目光落在封面上的钢笔字迹上。林小满摇摇头,说自己只是喜欢收集旧本子,偶尔在上面写点随笔。老人听完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两道沟壑,他指了指书摊角落一个上锁的木盒:“那盒里的东西,或许你会感兴趣。”
木盒打开时飘出一股混合着樟脑丸和旧纸张的气息,里面整齐叠放着几十封书信,信封上的邮票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样式。老人说这些信是他妻子留下的,两人年轻时通过书信相恋,后来妻子因病去世,他便把这些信藏在盒子里,偶尔拿出来翻看。
“今天破例给你看,是觉得你懂字里的温度。” 老人拿起最上面的一封信,信封边角已经磨损,收信人地址写着 “城西区纺织厂宿舍 3 栋 2 单元”。林小满小心翼翼接过信,展开泛黄的信纸,娟秀的字迹跃然纸上:“阿明,今日车间里来了新棉花,我偷偷留了一小撮,等你下次来,给你做个棉线小老虎……”
原来老人名叫陈明山,年轻时是邮局的邮递员,妻子梅芳在纺织厂当女工。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邮局门口,梅芳来寄信时忘带邮票,陈明山帮她垫付了钱,还在信封上贴了一张自己珍藏的梅花邮票。后来梅芳每次寄信都会特意绕到陈明山所在的邮局,有时带一块自己烤的红薯,有时递上一张写着天气提醒的小纸条。
“她总说我的钢笔字好看,” 陈明山摩挲着胸前的钢笔,眼神变得温柔,“这是她用第一个月工资给我买的,说以后我送信累了,就用它写点东西解闷。” 可陈明山从未真正用这支笔写过信,他总觉得自己的字配不上这么好的钢笔,直到梅芳生病住院,他才在病床前写下第一封信,却没能等到她亲手拆开。
林小满看着信里的内容,不知不觉红了眼眶。有一封信里,梅芳画了一幅简单的画:两个小人站在槐树下,手里各举着一支棉花糖。旁边的文字写着:“阿明,等我们退休了,就在巷口开个小书摊,你读信给我听,我给你缝布偶。”
如今书摊开起来了,梅芳却不在了。陈明山每天清晨五点就来摆书摊,书大多是从废品站和旧书店淘来的,有的缺了封面,有的少了几页,但他都会仔细修补。遇到喜欢读书的人,他常会低价出售,有时甚至免费赠送,只要求对方读完后能跟他分享书中的故事。
“上周有个学生来买作文选,” 陈明山笑着说,“他说想写一篇关于爷爷奶奶的作文,我就把梅芳缝的小老虎布偶借给他当素材,昨天他还来给我看作文,里面写‘爷爷的书摊里,藏着奶奶的味道’。”
林小满突然明白,这个旧书摊不仅是陈明山寄托思念的地方,更是一个传递温暖的角落。那些旧书里,或许藏着别人的青春与回忆,而陈明山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些故事以新的形式延续下去。
那天下午,林小满在书摊前待了很久,她买了一本 1985 年版的《唐诗三百首》,扉页上有前人留下的批注:“今日与阿妹共赏此诗,愿岁岁如此。” 陈明山在书的最后一页,用那支褪色的钢笔写下一行字:“愿每个爱书的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温暖。”
离开时,槐树上的花瓣又落了几片,恰好落在林小满的笔记本上。她低头看着花瓣,又回头望向书摊,陈明山正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一封信,轻声读着什么。阳光透过树叶,在他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时光在此刻静止。
后来林小满成了书摊的常客,有时带自己烤的饼干,有时帮陈明山整理旧书。她发现每次整理书时,陈明山都会特意把带有批注或笔记的旧书放在显眼位置,他说这些书里藏着陌生人的心事,等着懂的人来发现。
有一次,林小满在一堆旧杂志里发现了一本 1990 年的《读者文摘》,里面夹着一张老照片:一对年轻男女站在邮局门口,女孩手里拿着信封,男孩胸前别着一支钢笔,两人笑得格外灿烂。她把照片拿给陈明山看,老人接过照片时,手忍不住颤抖起来。
“这是我们唯一一张合照,” 陈明山的声音有些哽咽,“当年洗出来后,我一直放在钱包里,后来钱包丢了,没想到会在这里找到。” 林小满看着老人眼眶里的泪水,突然觉得,那些散落在旧书里的记忆,就像一颗颗被遗忘的珍珠,总会在不经意间,以最温柔的方式回到主人身边。
日子一天天过去,巷口的槐树绿了又黄,旧书摊前的人来了又走。林小满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在书摊听到的故事,有关于爱情的,有关于亲情的,还有关于梦想的。她开始尝试把这些故事写成文章,发表在当地的文学杂志上,标题都带着 “旧书摊” 三个字。
有读者看到文章后,特意来到巷口寻找旧书摊,有的是来寻找童年读过的旧书,有的是来分享自己的故事。陈明山的书摊前渐渐热闹起来,有时甚至会排起长队,大家拿着旧书,围在老人身边,听他讲述书背后的故事。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有这么多人听我说话,” 陈明山常对林小满说,“要是梅芳还在,肯定会特别开心。” 林小满总会笑着回应:“梅芳阿姨一直都在,她在你心里,在这些旧书里,也在每个被温暖过的人心里。”
又是一个飘着槐花香的午后,林小满像往常一样来到书摊,却发现陈明山不在。书摊前放着一个崭新的木盒,上面贴着一张纸条,是陈明山的字迹:“小满,我去医院复查,盒子里的信和照片,就交给你保管。要是有人来问起,你就给他们讲讲我和梅芳的故事。”
林小满打开木盒,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那些书信和照片,还有一支新的钢笔,笔帽上刻着 “小满” 两个字。她拿起钢笔,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旧书摊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巷口的槐树,年复一年,绽放着新的希望。”
此刻,阳光正好,槐花香浓,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书摊前的蓝布上,旧书们安静地躺着,仿佛在等待着下一个与它们相遇的人,等待着新的故事被书写,被传递,被珍藏。而林小满知道,这个巷口的旧书摊,将会成为更多人心中的温暖角落,承载着无数的回忆与期待,一直陪伴着这座老城区,走过春夏秋冬,走过岁岁年年。那么,当你下次路过某个旧书摊时,会不会停下脚步,去寻找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去倾听那些等待被诉说的故事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