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业务量突破 1937 亿件的数字背后,是日均近 4 亿票包裹在城市脉络中流转的庞大图景。末端 “最后五公里” 长期占据 60% 的配送成本,成为吞噬行业利润的顽固黑洞,而无人配送技术正以破局者姿态改写这一格局。资本与政策的双重加持下,超 5000 辆无人配送车已在全国铺开运营,一场覆盖技术、成本与规则的深层变革正在上演。头部企业的万台订单交付计划与城市路权开放的加速推进,预示着行业正从试验性探索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阶段。但路权界定、成本控制与安全保障的三重考验,仍横亘在商业化爆发的前夜。
技术迭代与场景适配构成了无人配送发展的核心双轮。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让单台设备可在日间 10 小时内完成 500 至 1000 件包裹的集中配送,直接替代传统 “燃油货车 + 配送员” 的配置。新石器、九识智能等企业通过 “视觉为主、激光雷达为辅” 的技术路线,配合自研底盘与通讯模组,将核心车型成本从初代 20 万元降至 7 万元以下,其中两款产品已突破 5 万元门槛。场景应用正从封闭园区向多元领域延伸:顺丰同城与肯德基打造的 “无人车 + 骑手” 模式,在午高峰承担中段运输任务;京东物流 VAN 无人轻卡在干线运输中实现 60% 的成本节省;在乡村地区,无人车已能精准完成上门配送。

政策松绑为行业发展扫清了关键障碍。2024 年《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推广无人车技术,2025 年商务部等八部门专项计划进一步提出实现 “人、车、货智能调度”。路权开放进程持续加速,全国已有 200 多个城市简化审批流程,将测试许可周期缩短至 3 至 6 个月。新石器作为首家获得公开道路牌照的企业,已在 100 余个城市落地路权,其与北京、杭州联合开发的 “路权电子化申报系统”,实现了牌照申请、路线管理到事故处理的全流程数字化,为千台级规模运营奠定基础。政策红利与技术成熟度的叠加,推动无人配送车规模化应用累计突破 6000 台,服务覆盖 100 多个细分场景。
资本市场的密集押注成为行业扩张的重要支撑。2024 年国内自动驾驶领域投融资超 185 起,总额突破 370 亿元,无人配送成为核心赛道之一。2025 年以来,头部企业融资动作频频:卡尔动力累计融资近 3 亿元,九识智能完成 1 亿美元 B3 轮融资,新石器斩获 10 亿元 C + 轮融资。资本注入加速了产业生态的构建,新石器已在全球 13 国部署 3000 余辆车,累计行驶里程超 3000 万公里;九识智能通过 “硬件销售 + FSD 月度订阅” 模式,将用户初期投入门槛降至 1800 元 / 月。这种 “技术研发 + 场景验证” 的协同模式,既摊薄了企业固定成本,又通过运营数据反哺算法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成本控制与盈利平衡仍是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尽管单车价格持续下探,但行业普遍处于战略性亏损阶段。亿欧智库测算显示,只有当单车价格降至 8 万元以下时,综合成本才会低于人力成本,而 5 万元门槛的突破才能真正释放商用价值。当前主流车型价格仍在 7 万至 9 万元区间,距离理想盈利点尚有差距。除硬件成本外,运营维护、数据安全与应急处理构成了隐性成本。传感器在极端天气下的可靠性、黑客攻击导致的数据泄露风险、事故责任划分的法律争议,这些问题既推高了运营成本,也制约了公众接受度。李和伦等行业专家指出,只有实现规模效应与技术突破的双重达标,才能跨越盈亏平衡点。
产业链协同正在重塑行业发展范式。中通与新石器、申通与菜鸟的战略合作,构建起 “技术公司 + 物流平台” 的分工体系:前者聚焦感知系统、决策算法等核心技术研发,后者依托仓储分拣网络提供应用场景与数据支持。这种模式既降低了行业试错成本,又加速了商业模型验证。驭势科技、文远知行等企业则走向系统级解决方案输出,其开发的无人车不仅具备大载重、长续航特性,更能实现车端、云端与运营端的一体化部署。在封闭场景,无人车已实现技术闭环与跨园区迁移能力;在开放道路,“电子路权 + 智能调度” 的管理体系正在形成,为规模化运营提供可能。
无人配送的价值早已超越工具层面,成为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单台无人车替代传统货车与司机的配置,可节省每月 1.1 万元的直接成本,而快递员从往返运输中解放后,能转向客户服务与增值拓展,推动角色从 “配送员” 向 “客户运营专员” 演进。这种要素重构不仅提升了行业效率,更打开了服务溢价空间。从长远看,无人配送车的普及将重构城市物流的 “毛细血管”,通过智能调度实现货流与车流的精准匹配,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支撑。但这一进程需要技术迭代、政策完善与社会接受度的同步提升,任何环节的滞后都可能延缓行业发展步伐。
当万台级订单开始交付,当电子路权系统逐步完善,无人配送正站在商业化爆发的临界点。成本曲线的持续下行与技术可靠性的稳步提升,终将打破当前的盈利困局。但路权法规的全国统一、安全标准的细化落地、应急体系的健全完善,这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或许比技术突破更为关键。这场物流革命的最终形态,将取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建设的协同深度,而行业参与者如何在扩张中保持理性,在突破中坚守底线,将决定无人配送能否真正成为改变生活的力量。
常见问答
- 无人配送车目前的配送效率如何?
主流无人配送车在 9:00—19:00 时段内可完成 500—1000 件包裹的集中配送,单台设备能替代 1 台燃油货车加 1 名配送员的传统配置,在固定路线场景中效率显著优于人力。
- 无人配送车的成本比人工更低吗?
目前处于临界状态。据测算,单车价格降至 8 万元时综合成本与人力成本持平,下探至 5 万元时商用价值显著体现。2025 年主流车型价格已降至 7 万 —9 万元区间,接近成本拐点。
- 无人配送车能在哪些城市合法上路?
全国已有 200 多个城市开放路权审批,新石器等头部企业已在 100 余个城市获得公开道路运营许可,北京、杭州等城市已实现路权电子化申报与管理。
- 无人配送发生事故后责任如何划分?
目前主要依据制造商与运营商的协议界定,行业普遍遵循 “制造商担技术责任、运营商担管理责任” 的原则。相关法律法规仍在完善中,电子路权系统正纳入事故处理模块。
- 无人配送车面临哪些技术瓶颈?
核心瓶颈包括极端天气下的传感器可靠性、复杂路况的路径规划算法、多车协同的智能调度系统,以及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与实时性,这些问题正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自研技术逐步解决。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