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粉丝经济,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 “花钱追星”,但其实它早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你不是某个明星的死忠粉,说不定也在不知不觉中为这种经济模式买过单。就拿我闺蜜来说吧,她平时对娱乐圈的事儿没太大兴趣,却因为喜欢一个小众插画师,硬生生把对方出的周边从笔记本、贴纸买到了帆布包,前段时间还特意飞了两个城市去看插画师的线下展,回来后还跟我炫耀展会上入手的限定版画,说 “这钱花得值,看着就开心”。你看,这就是粉丝经济最常见的样子,不一定非得是大牌明星,只要有人因为喜欢某个对象产生了消费行为,本质上都算粉丝经济的一部分。
现在的粉丝经济早就不是过去那种简单买张专辑、看场演唱会的模式了,花样多到让人眼花缭乱。之前我刷短视频的时候,刷到过一个宠物博主,他家的柯基因为会各种可爱的小技能圈了上百万粉丝。后来博主开了直播,专门卖柯基同款的宠物零食、玩具,还有印着柯基头像的文创产品,每次直播都有好多粉丝抢着买,有次我还看到有人一次性买了十袋同款狗粮,评论里说 “我家狗也要跟网红狗狗吃一样的”。还有些粉丝会自发为喜欢的对象 “打 call”,比如给网红主播刷礼物、帮喜欢的作家冲销量,甚至有人会组织线下应援活动,这些行为看似是出于喜欢,背后其实都带动了实实在在的消费,形成了一条特别的经济链条。

可能有人会觉得,粉丝花钱都是一时冲动,其实不然,很多粉丝在消费的时候比谁都理性。我认识一个喜欢选秀艺人的小姑娘,她为了支持偶像,会专门计算不同平台的投票性价比,还会对比各家后援会定制的周边质量和价格,甚至会跟其他粉丝一起 “拼单” 买专辑,就为了用最少的钱给偶像冲更好的成绩。而且现在的粉丝经济特别注重 “参与感”,不是单向的花钱买东西,而是粉丝能参与到偶像的发展中。比如有些歌手会让粉丝投票选专辑封面,有些品牌会邀请粉丝设计产品周边,这种互动让粉丝觉得自己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和喜欢的对象有了更深的联结,自然也更愿意为这些 “有自己参与感” 的产品买单。
粉丝经济还带动了很多新兴职业,让不少人找到了新的赚钱方向。之前我在网上看到有人专门做 “粉丝应援策划”,帮粉丝后援会设计线下活动流程、定制应援物资,还会负责活动现场的布置,据说生意特别好,尤其是在偶像生日或者有重要活动的时候,订单都排不过来。还有人靠 “代拍” 赚钱,就是去偶像的活动现场拍照片、视频,然后卖给没到现场的粉丝,有些拍得好的代拍,一张高清照片就能卖几十块钱。另外,像周边设计、粉丝群运营、数据打榜指导这些岗位,也都是随着粉丝经济发展慢慢兴起的,这些职业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让粉丝经济的产业链变得越来越完善。
不过,粉丝经济也不是没有让人头疼的地方,偶尔会出现一些不太理性的情况。比如之前有新闻说,有些粉丝为了给偶像冲销量,一次性买几百张专辑,最后堆在家里用不上,还有些粉丝因为支持的偶像不同,在网上互相争吵,甚至引发骂战。但总的来说,大部分粉丝还是能把握好分寸的,他们的消费更多是出于真心的喜欢,这种喜欢不仅能让自己获得快乐,也实实在在地支持了自己喜欢的对象,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毕竟,能为自己热爱的事物花点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满足感,本身也不是什么坏事。
其实仔细想想,粉丝经济的本质就是 “情感驱动消费”,人们因为对某个人、某个作品或者某个品牌产生了情感连接,才愿意为之付出金钱和时间。这种模式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上世纪,就有人为了喜欢的歌手买磁带、海报,只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粉丝经济的形式更多样、影响力也更大了。无论是喜欢明星、网红,还是喜欢某个普通人、某个小众领域的创作者,只要这种喜欢是积极的、理性的,就能让粉丝经济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既满足了粉丝的情感需求,也为社会经济注入了不一样的活力。毕竟,生活已经够平淡了,能有一个让自己真心喜欢、愿意为之付出的对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粉丝经济,不过是这种情感需求催生出来的一种正常经济现象而已。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