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路过巷口那家开了三十年的老茶馆,总能看见王爷爷坐在固定的竹椅上,手里端着粗陶茶杯,慢悠悠地和茶客们唠着嗑。茶馆的木门上还挂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用毛笔写着 “便民茶摊” 四个字,笔画里藏着岁月磨出来的温润。这里没有精致的装修,墙上贴着泛黄的老报纸,桌角留着常年使用的包浆,连茶壶里煮的都是本地山上采的野茶,喝起来带着股子泥土的清香。
来这儿的大多是熟客,点单不用开口,老板看一眼就知道谁要加枸杞,谁爱喝浓茶。有次我好奇问老板,为啥不把茶馆翻新一下,搞点网红装修吸引年轻人。老板笑着摆手,说这茶馆卖的不是茶,是街坊邻居的念想。你看靠窗那桌,张奶奶和李奶奶每天都来,从孩子上学聊到孙子结婚;角落里下棋的几位大爷,下输了也不恼,下次还照样约着来。这些细碎的日常,就像茶馆墙角那株爬藤,慢慢缠绕着,成了这片老街区最动人的风景。

走出茶馆,拐个弯就是菜市场,一进大门就能听见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卖菜的刘阿姨总是把蔬菜摆得整整齐齐,还会主动给顾客递上塑料袋。她的摊位前总围着不少人,不仅因为蔬菜新鲜,更因为她熟悉每个老顾客的口味。“张姐今天要买点菠菜吧,你家孙子最爱吃菠菜炒蛋了。” 刘阿姨一边称菜一边笑着说,这样的对话在菜市场里每天都在发生。
菜市场里还有不少特色摊位,比如卖手工豆腐的老周,他做豆腐的手艺是从爷爷那儿传下来的,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磨豆子,保证上午就能把新鲜豆腐摆上摊位。他的豆腐不用吆喝,熟悉的顾客都知道,去晚了就买不到。有次我去得晚了,正好碰到老周收摊,他看我失望的样子,从篮子里拿出最后一小块豆腐递给我:“姑娘拿着吧,下次早点来,刚做出来的豆腐蘸点酱油最香了。” 那小块豆腐的味道,后来我再也没在别的地方吃到过。
除了茶馆和菜市场,老街区里的节庆活动更是充满了在地文化的特色。每年元宵节,街区里都会举办灯会,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灯笼。孩子们会跟着大人一起扎灯笼,有的扎成兔子形状,有的扎成荷花形状,还有的会在灯笼上画上本地的风景。到了元宵节晚上,整条街的灯笼都会亮起来,大人们带着孩子逛灯会,还会猜灯笼上的谜语。猜对谜语的人能得到小礼物,大多是本地手工做的小饰品,比如用彩线编织的手链,或者用木头雕刻的小摆件。
去年元宵节,我还跟着街坊们一起包汤圆。负责教大家包汤圆的是李奶奶,她包汤圆的手法特别熟练,只见她把糯米粉团捏成小窝,放进馅料,再轻轻一捏,一个圆润的汤圆就做好了。李奶奶告诉我,她们家包汤圆的馅料都是自己做的,黑芝麻馅要选本地种的黑芝麻,花生馅要把花生炒得香香的再去皮,这样做出来的汤圆才够味。那天晚上,我们一起煮了汤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聊着家常,温暖的氛围让整个元宵节都变得格外难忘。
老街区里还有不少老手艺,比如修鞋的王师傅,他的修鞋摊在巷口摆了二十多年。王师傅修鞋特别认真,不管是鞋子开胶还是鞋底磨损,经他一修,总能恢复如新。他修鞋的工具都是自己打磨的,有的工具已经用得发亮。有次我的鞋子鞋底坏了,拿去给王师傅修,他仔细看了看鞋子,说:“姑娘这鞋子还能修,我给你换个鞋底,保证跟新的一样好穿。” 等我去拿鞋子的时候,发现王师傅不仅换了鞋底,还把鞋子表面的灰尘擦得干干净净,连鞋带都重新系好了。
还有做手工编织的陈阿姨,她擅长用本地的竹子编织各种用品,比如竹篮、竹筐、竹席等。她编织的竹篮特别结实,还很美观,不少游客路过都会买上一个。陈阿姨说,她编织竹子的手法是祖上传下来的,不同的用品有不同的编织方法,比如编竹篮要注意竹条的密度,编竹席要保证竹条的光滑。她还会根据顾客的需求,编织出不同样式的用品,有次有个顾客想要一个带花纹的竹篮,陈阿姨花了三天时间,专门编织了一个带有牡丹花纹的竹篮,顾客拿到后特别喜欢。
这些藏在老街区里的日常场景、节庆活动和老手艺,都是在地文化最真实的体现。它们不像名胜古迹那样引人注目,却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在这里,没有匆忙的脚步,没有冰冷的距离,每个人都熟悉彼此,每个人都在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也在不经意间传承着在地文化。
如今,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很多老街区都面临着拆迁改造,但我真心希望这样充满在地文化的老街区能够被保留下来。因为这里不仅有老建筑,更有一代代人留下的记忆和情感,有那些无法被复制的烟火气。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样的老街区,还能听见茶馆里的聊天声,看见菜市场里的吆喝声,感受到节庆活动的热闹,触摸到老手艺的温度。而这些,正是在地文化最珍贵的地方,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温暖的牵挂。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