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第一次意识到续航能改变生活,是在女儿三岁那年的暴雨夜。当时他正带着家人赶去郊区的外婆家,车载导航突然黑屏,手机也在关键时刻掉电关机。雨刷器在风挡上划出模糊的弧线,妻子抱着哭闹的孩子反复按亮手机电源键,微弱的光线下,仪表盘上的油量警示灯和电子设备的黑屏形成刺眼对比。那天他们在陌生的山路上绕了两个小时,直到遇见一辆愿意借充电宝的货车司机,才终于联系上焦急等待的老人。回家后,陈砚把自己关在书房,对着满桌的电池样品和电路图发呆 —— 他从事新能源研发多年,却在最需要电力的时候,被续航困在了半路。
从那天起,陈砚的研发笔记里多了一页 “用户场景清单”。他开始记录那些被续航打断的日常:晨跑时突然关机的运动手表,让跑者失去配速参考;手术中意外断电的医疗监护仪,迫使医生暂停操作;野外考察队员的便携式分析仪,常常因为电量不足错过关键数据采集。这些场景像针一样扎在他心里,也让他逐渐明白,续航革命从来不是实验室里冰冷的参数竞赛,而是要让每一份电量都能支撑起人们对生活的期待。

2018 年的深冬,陈砚团队接到一个特殊需求。一家极地科考站反馈,他们携带的设备在低温环境下续航能力骤降,原本能支撑 8 小时的观测仪器,实际使用时间不足 3 小时。为了找到问题根源,陈砚和同事们把实验室的温度降到了零下 30 摄氏度。穿着厚重的防寒服,他们一次次拆解电池、测试电芯性能,手指冻得僵硬,连握笔记录数据都变得困难。经过半个月的反复试验,他们发现传统电池的电解液在低温下会出现凝固现象,导致离子传导效率降低。针对这个问题,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低温电解液,不仅能在零下 40 摄氏度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还能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当科考站传来消息,搭载新电池的设备成功完成了连续 12 小时的极地观测任务时,陈砚在办公室的白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着 “续航,让探索无界”。
在续航革命的赛道上,并非所有突破都来自高精尖的技术创新,有时细微的设计优化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陈砚记得,曾有一位独居老人向他们反映,自己使用的智能血压仪总是在测量到关键数据时关机,每次都要重新充电才能完成记录。团队上门调研后发现,老人习惯在每天早上测量血压,但血压仪的默认休眠时间设置过短,加上老人操作速度较慢,往往在准备过程中设备就进入了低功耗模式。针对这个情况,他们对设备的软件进行了优化,增加了 “老年模式”,不仅延长了休眠时间,还简化了操作步骤。当老人第一次顺利完成血压测量并将数据自动同步到子女手机上时,他拉着陈砚的手说:“以前总觉得这些新设备麻烦,现在才知道,好的续航不仅是能多用一会儿,更是让人用得安心。”
续航革命还在改变着一些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在南方的一座港口城市,过去港口的龙门吊采用柴油发电,不仅噪音大、污染严重,还需要定期停机加油,影响作业效率。陈砚团队与港口合作,将龙门吊改造为纯电动驱动,并配套建设了快速充电系统。改造后的龙门吊,一次充电可连续工作 16 小时,充电时间仅需 1.5 小时,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减少了 90% 以上的碳排放。港口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仅一年时间,节省的燃油费用和维护成本就超过了改造投入。更重要的是,电动龙门吊的续航稳定性大幅提升,过去因燃油供应问题导致的停工现象几乎不再发生。在港口的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每台设备的电量状态和作业进度,红色的低电量预警提示灯很少亮起,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正常运行的绿色指示灯,如同一片生机勃勃的 “电力森林”。
在推进续航革命的过程中,陈砚也遇到过不少质疑和挑战。有一次,他们研发的一款新型动力电池在进行可靠性测试时,出现了个别电芯电压异常的情况。消息传出后,有媒体质疑他们的技术不成熟,甚至有合作方提出暂停合作。那段时间,陈砚每天只睡 4 个小时,带领团队对所有电芯进行逐一检测,排查问题原因。最终发现,是供应商提供的一批正极材料存在微量杂质,影响了电芯的稳定性。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他们不仅更换了所有问题材料,还建立了更严格的供应链筛选机制,对每一批原材料都进行全项检测。当重新测试的电池通过了严苛的可靠性验证,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标准时,陈砚在团队会议上说:“续航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向更可靠、更安全的续航迈进的阶梯。”
如今,陈砚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了。有一次,女儿在作文里写道:“我的爸爸是研究电池的,他说要让所有的东西都有永远用不完的电。上次我们去露营,爸爸带的露营灯亮了一整晚,还能给妈妈的手机充电。我觉得爸爸的工作就像给世界装了一个大大的充电宝,让大家不用担心没电的烦恼。” 看着女儿稚嫩的文字,陈砚想起了多年前那个暴雨夜,正是那份因续航不足带来的焦虑,让他坚定了投身续航革命的决心。
续航革命从未有终点,它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实验室的一次次试验,到工厂的一条条生产线,再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每一份电量的提升,都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或许在未来,我们不再需要时刻关注设备的电量格,不再为找不到充电器而焦虑,不再因续航不足而错过重要的瞬间。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续航革命的核心始终不变 ——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用可靠的续航能力,支撑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像陈砚常说的:“我们研究的不是电池,而是让每一份电力都能传递温暖与希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