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口村的海风曾吹拂过少年曾毓群的书桌,那时没人能预料到,这个上海交大船舶工程系的毕业生,将来会在动力电池领域掀起全球浪潮。2017 年 4 月的庆功宴上,当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榜首的捷报传来,这位宁德时代的掌舵人却在角落写下警示:“台风里飞起来的猪,终会在风停后坠落。”
这样的危机感贯穿了宁德时代的成长轨迹。这家诞生于 2011 年的企业,用十余年时间超越比亚迪、松下等巨头,背后藏着曾毓群和团队三次改变命运的关键抉择。1999 年那个闷热的东莞夏夜,在外企做到工程总监的曾毓群面临第一次人生转向 —— 老领导梁少康邀他共创电池公司,彼时 TDK 总部拒绝了这项 “风险计划”,但他毅然放弃晋升机会,加入 13 人创业团队组建 ATL。
ATL 初创期的技术路线之争异常激烈。圆形电池被索尼垄断,方形电池有三星把控,曾毓群团队最终锁定无人问津的软包电池。贝尔实验室出售专利时直言 “鼓气问题无法解决”,但他们在半年内完成百余次试验,通过改良电解液配方攻克难关。2004 年,苹果 1800 万 iPod 电池订单找上门来,ATL 的报价仅为韩国竞品一半,容量却翻倍,迅速抢占国产手机市场。
命运的玩笑在 2005 年降临。面对比克电池的低价冲击,ATL 股东们做出 “卖掉公司” 的决定,10 亿元将全部股份转让给 TDK。曾毓群虽留任总裁,却在心中埋下伏笔 —— 消费电池市场已近饱和,新能源汽车的曙光正在显现。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老搭档黄世霖带领团队研发出动力电池管理系统,这个技术储备成为日后逆袭的关键。
第二次抉择在 2011 年尘埃落定。宝马计划为首款纯电动车 “之诺 1E” 寻找电池供应商,却因 ATL 外资身份受限。曾毓群立刻推动动力电池业务独立,在宁德蕉城区建起第一座工厂,宁德时代正式诞生。宝马带来的 800 页生产标准堪称严苛,工程师团队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四小时,最终拿出的样品通过 72 项极限测试,成为宝马全球供应链中的 “中国意外”。
2015 年的技术路线之争堪称生死赌局。国内企业扎堆选择安全但能量密度低的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更是宣布放弃三元锂研发。曾毓群却力排众议:“用户需要的是续航,不是暂时的安全舒适区。” 他带领团队双线作战,一边优化三元锂电池稳定性,一边储备磷酸铁锂改进技术。次年国家认可三元锂安全性后,宁德时代迅速抢占 70% 的乘用车电池市场,2017 年登顶全球出货量第一。
“我们不是黑马,是厚积薄发。”2019 年两会期间,面对记者提问,曾毓群的回答掷地有声。此时补贴退坡、原材料价格暴涨,他早已布局应对 ——2015 年收购邦普打通回收链路,2019 年推出 CTP 技术提升磷酸铁锂能量密度。工程师王升威的团队正是这场转型的见证者,他们用一年时间调试浆料配方,将电芯厚度偏差控制在 0.1 毫米内,最终实现无模组电池包能量密度突破 220Wh/kg,让电动车续航迈入 1000 公里时代。
技术迭代从未停歇。2023 年发布的神行超充电池实现 “充电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2024 年推出的巧克力换电方案重构补能生态,累计 9 家工厂获得 SGS 零碳认证。曾毓群在内部信中写道:“每次技术突破都是墓碑,因为下一场竞赛已经开始。” 如今宁德时代面临的,是日韩企业的技术围剿和固态电池的路线挑战,就像当年 ATL 面对比克的冲击一样。
产业链的 “宁链” 生态正在形成。从正极材料到回收利用,宁德时代已渗透电池产业全环节,与 200 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在宁德总部的展厅里,凝聚态电池与零碳储能系统并肩陈列,前者能量密度突破 500Wh/kg,后者支撑起英国门迪储能电站的运行。曾毓群常站在这里眺望岚口村方向,那里的海风或许仍记得,三十年前那个放弃铁饭碗的青年,正是用一次次不回头的抉择,筑起了今天的电池帝国。
当神行 PLUS 电池的测试车在宁德基地完成百公里加速,研发总监在朋友圈写下:“下一个十年,战场在月球和深海。” 宁德时代的故事远未结束,就像曾毓群办公室墙上的那句话:“所有的领先都是暂时的,真正的对手是昨天的自己。”
常见问答
- 宁德时代与 ATL 是什么关系?
两者同源于 1999 年创立的 ATL 团队,2011 年曾毓群推动 ATL 动力电池业务独立,组建宁德时代(CATL)。2015 年 TDK 转让全部股权后,两家公司股权完全独立,但技术和人才存在传承关系,ATL 侧重消费电池,宁德时代专攻动力电池。
- 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各有什么优势?
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可达 220Wh/kg 以上),适合续航需求高的乘用车;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强、成本低,多用于商用车和储能领域。宁德时代通过 CTP 等技术优化,已实现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目前采用双线并行策略。
- 宁德时代的 “零碳工厂” 有什么特别之处?
其零碳工厂通过 SGS 认证,采用 100% 可再生能源供电,结合液冷储能系统回收生产余热,宜宾工厂还入选世界经济论坛 “灯塔工厂”,是全球首个电池领域零碳制造标杆。截至 2024 年,已有 9 家工厂达成零碳标准。
- 神行超充电池的 “10 分钟续航 400 公里” 是如何实现的?
核心在于石墨材料改良 —— 工程师在人造石墨表面打造 “快离子环”,降低电荷转移阻抗,同时优化电解液配方提升离子传导速度。量产电池包通过结构创新,实现 15 分钟内完成 80% 充电,适配多数电动车型。
- “宁链” 生态对行业有什么影响?
宁德时代通过技术输出和合资合作,覆盖正极、负极、隔膜等全产业链环节,带动 200 余家配套企业技术升级。例如与邦普共建回收体系,使锂资源回收率达 95% 以上,有效缓解原材料价格波动压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