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里的光:宁德时代的十三年温暖远征

一块动力电池的厚度不足十厘米,却能撑起一千公里的旅程;一间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却能照亮全球零碳转型的前路。宁德时代的十三年,从来不是冰冷数据的堆砌,而是一群人的热血坚守,是技术与温度交织的成长史诗。

2011 年的动力电池市场还在萌芽期,曾毓群带着一群工程师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跨界而来。那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刚剥离 ATL 动力电池业务的新公司,会在十三年后成为全球能源舞台的主角。最初的日子里,实验室的沙发总躺着熬夜攻关的人,失败日志本上密密麻麻写满红笔标注的改进方案 —— 这种 “允许试错但必须长记性” 的传统,从一开始就刻进了企业的基因里。

与宝马合作开发之诺 1E 动力电池系统的两年,是宁德时代最难忘的淬炼。800 页德文标准被拆成 1378 项工艺控制点,技术政委老王带着团队连续 72 小时泡在车间,饿了啃面包,困了在沙发眯一会儿。当最后一项测试通过时,工程师小李熬红的眼睛里闪着光 —— 他们不仅攻克了车规级电池的安全性难题,更拿到了高端车企认证的 “金字招牌”。这段经历留下的不仅是技术标准,更是 “死磕到底” 的工程师精神。

2015 年收购邦普循环的决定,在当时看来有些超前。但正是这个布局,让宁德时代提前十年构建起 “电池生产 – 使用 – 回收” 的闭环。多年后再看,那些被回收提炼的旧电池,既减少了环境负担,又让稀缺资源得以重生,就像给能源装上了 “循环心脏”。这一年,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超越三星、LG 跻身全球第三,国内市占率突破 15%,初露锋芒的成绩背后,是战略预判的精准和技术积累的厚积薄发。

补贴政策窗口期的那几年,宁德时代迎来了加速度。2017 年起,宁德、溧阳、宜宾等九大生产基地陆续崛起,2018 年 IPO 募资 131 亿元加速扩产,产能从 2016 年的 7.5GWh 激增至 2020 年的 69.1GWh。更关键的是技术路线的坚定选择,押注三元锂电池的决定曾被同行质疑 “赌性太大”,但 2017 年 240Wh/kg 的能量密度,最终印证了技术判断的正确性。这期间,厦门工厂的老张在产线上琢磨出的 CTP 无模组技术,让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 15%,单车成本降低 800 元 —— 基层工程师的灵光一闪,就这样长成了企业的技术壁垒。

2021 年之后,宁德时代的故事里多了 “生态” 与 “责任” 的维度。2022 年麒麟电池发布,2024 年神行 Plus 电池实现磷酸铁锂体系下 1000 公里续航 + 4C 快充,技术迭代的脚步从未停歇。但更动人的,是那些走出工厂的温暖实践。在贵州的 “零碳乡村”,退役电池改成的社区储能电站,让村里停电次数从每月 3 次降到 0 次,电视机、冰箱终于能稳定运行;寿宁县下党乡的零碳示范基地里,“宁的茶” 零碳茶馆靠着光储充放系统自给自足,把绿色电力变成了乡村振兴的动力。

储能业务的崛起,成为最亮眼的 “第二曲线”。2024 年 93GWh 的出货量、36.5% 的市占率,连续四年全球第一的成绩背后,是对未来能源形态的深刻理解。阿联酋 19GWh 储能项目的中标,德国工厂获大众实验室认证,匈牙利、西班牙基地加速建设,宁德时代的零碳版图正在欧亚大陆上延展。即便 2024 年面临动力电池价格战的压力,公司净利润仍逆势增长 15% 至 507 亿元,毛利率提升 1.5 个百分点,这份韧性源于业务结构的优化,更源于技术价值的坚守。

“绿色供应链联盟” 的组建,彰显了企业的行业担当。要求一级供应商 2025 年前全用可再生能源的倡议,起初遭遇不少阻力。宁德时代没有强制推行,而是派团队上门帮供应商改造生产线,算清 “初期投入换长期电费节省 30%” 的经济账。如今联盟里 200 多家供应商已有 150 家完成改造,全产业链碳强度下降 18%,相当于种了 2.3 亿棵树。这种 “带着大家一起升级” 的理念,让零碳目标从企业责任变成了行业共识。

技术普惠的脚步还走到了海外。在印尼的镍资源循环研究院,20 人团队手把手教当地企业提炼提纯技术,让镍回收率从不足 50% 提升到 75%,带动上下游 100 多家企业发展。曾毓群在 2024 年股东大会上说的 “终极目标是参与构建人类新能源文明”,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开放 532 项电池回收技术专利、承诺 2030 年自有运营碳中和、2040 年全价值链碳中和,这些承诺正在变成看得见的行动。

企业文化的进化,藏着持续成长的密码。从技术攻坚期的 “工程师饥饿感”,到规模扩张期的 “溥博渊泉” 文化,再到如今的 “零碳使命驱动”,不变的是对技术的信仰和对价值的追求。《技术信仰白皮书》把 “失败日志” 等传统变成可操作的流程,新能源技术领军班用双导师制培养人才,技术战略委员会里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提供第三方视角 —— 这些设计,让企业摆脱了对创始人的依赖,形成了自我生长的能力。

2025 年的今天,宁德时代的电池已经走进了 120 余家车企的产品里,储能系统在全球各地稳定运行,零碳空间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去处。但那些深夜亮着的实验室灯光,那些旧电池里提炼出的新能量,那些乡村里因电力稳定而响起的笑声,或许比 37.9% 的全球市占率更能定义这家企业的价值。

当一块电池结束使命,它会以另一种形态继续发光;当一家企业坚守初心,它会成为推动时代的力量。宁德时代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藏在电池里的光,正在照亮更多人的生活,也正在勾勒出人类新能源文明的模样 —— 这束光里,有工程师的坚守,有创业者的远见,更有每个普通人对绿色未来的向往。

常见问答

  1. 宁德时代的核心技术优势体现在哪里?

核心优势在于持续的技术迭代与全产业链布局。从早期攻克车规级电池安全难题,到 CTP 技术降低成本,再到神行 Plus 电池实现 1000 公里续航,累计 4.3 万项专利构建起技术壁垒。同时提前布局的电池回收体系和储能业务,形成了 “生产 – 使用 – 回收” 的闭环优势。

  1. 为什么宁德时代要大力投入储能业务?

储能是新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也是企业的战略布局。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储能能解决发电不稳定问题,市场潜力巨大。2024 年其储能电池毛利率达 26.8%,高于动力电池,且连续四年全球市占率第一,已成为稳定增长的 “第二曲线”。

  1. 宁德时代的 “零碳战略” 具体有哪些举措?

举措覆盖企业自身与全产业链:2025 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 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推动供应商使用可再生能源,组建绿色供应链联盟;将退役电池用于储能等场景,开放电池回收技术专利;在多地建设零碳示范基地、零碳空间等实践项目。

  1. 普通消费者能从宁德时代的技术创新中获得什么?

最直接的是新能源汽车体验的提升:续航里程从几百公里到 1000 公里,充电速度实现 4C 快充,电池安全性大幅提高。此外,退役电池改造的储能电站能改善偏远地区供电稳定性,零碳空间、电动游船等也让绿色生活方式更易触及。

  1. 面对行业竞争,宁德时代如何保持领先地位?

依靠 “技术 + 生态 + 文化” 的三重保障:年研发投入超 180 亿元,持续迭代电池技术;构建覆盖资源、生产、回收、储能的全生态;通过 “失败日志公开制”“技术政委体系” 等文化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同时全球化产能布局应对市场变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9-26 08:53:38
下一篇 2025-09-26 08:59:5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