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的 “惠民超市” 在巷口开了十二年,木质货架上的商品总按他的老习惯摆放:酱油醋挨着料酒,洗衣粉旁边堆着香皂,就连收银台的铁盒子,都还保持着每天盘点现金的传统。直到去年夏天,隔壁新开的连锁便利店抢走了近半客源,他才发现自己熟悉的经营方式,早已跟不上街坊们的生活节奏。
那天傍晚,住在三楼的张阿姨拎着便利店的购物袋路过,犹豫了半天还是走进超市:“老周啊,不是不想来你这儿买,主要是他们能手机支付还能查会员积分,我儿子给我绑的亲情卡,在你这儿总用不了。” 老周看着收银台那台只会打印小票的旧机器,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铁盒子上的锈迹,突然觉得这间满是烟火气的小店,好像一下子变得陌生起来。

张阿姨的话像颗石子,在老周心里激起了千层浪。他想起最近常遇到的麻烦:有顾客想买某款网红零食,他得蹲在仓库里翻半天货箱;月底盘点库存,三个员工熬到半夜还数错了洗衣液的数量;更让他揪心的是,隔壁便利店能根据顾客购买记录推荐商品,而他连常来的老街坊喜欢什么口味的牙膏都记不全。
“要不,也试试那些新鲜玩意儿?” 老周在饭桌上跟儿子提起这事,没想到儿子立刻来了精神。第二天,儿子就带了一个平板电脑和一台新的扫码枪过来,还帮他下载了一个零售管理软件。“爸,以后顾客扫码支付,钱直接进你的账户,还能自动统计每天卖了多少东西。” 儿子一边演示一边说,老周却看得直皱眉:“这玩意儿比算盘难多了,我这老骨头能学会吗?”
真正的挑战从第二天开始。早上开门没多久,一位年轻顾客拿着一瓶酸奶来结账,老周手忙脚乱地对着条形码扫了半天,机器却一直没反应。“叔,你是不是没联网啊?” 顾客提醒道。老周这才想起儿子说过要连店里的 WiFi,可他折腾了十分钟,还是没弄明白怎么连接。最后还是顾客帮忙连上网络,才顺利结了账。看着顾客离开的背影,老周的脸火辣辣的,心里直打退堂鼓。
没想到傍晚的时候,住在隔壁楼的程序员小李来买烟,看到老周对着电脑屏幕发愁,主动凑过来帮忙。“周叔,你这软件我之前帮小区里的水果店调试过,我教你怎么用。” 小李耐心地帮老周把商品信息一一录入系统,还教他怎么查看销售报表。“你看,这上面能显示每天哪种商品卖得最好,库存剩多少,再也不用人工盘点了。” 老周看着屏幕上清晰的表格,突然觉得这新鲜玩意儿好像也没那么难。
接下来的一个月,老周成了 “学生”。每天早上开门前,他都会提前半小时练习操作软件;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记在小本子上,等小李下班后来请教;就连晚上看电视的时候,也会让儿子教他怎么用智能手机查看订单。慢慢地,他不仅能熟练操作扫码枪和管理软件,还学会了在软件上设置会员积分 —— 就像隔壁便利店那样,顾客消费满一百就能积十分,积分能兑换酱油或者洗衣粉。
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有一天,常来买早餐的王大爷结账时,老周笑着说:“王大爷,您这月已经积了五十分,下次来能换一袋洗衣粉了。” 王大爷惊讶地说:“没想到你这儿也有积分了,以后我再也不用特意绕到隔壁买东西了。” 更让老周惊喜的是,通过管理软件,他发现每天早上七点到八点,牛奶和面包卖得特别好,于是特意在收银台旁边加了一个小货架,专门摆放早餐食品,这一下又多了不少早间客源。
去年冬天的一个雪天,店里的热水壶卖断了货。要是在以前,老周得等第二天供货商送货才能补货,可那天他打开管理软件,直接在上面给供货商发了补货申请,还备注了 “急需”。没想到下午供货商就冒着雪把货送来了,刚好赶上晚高峰的一波购买热潮。“要是以前,这波生意肯定就错过了。” 老周看着不断进出的顾客,心里乐开了花。
最让老周感动的是今年春节前的事。住在外地的陈姐每年都会提前回来给父母买年货,今年因为工作忙,直到腊月二十八才赶回小区。她匆匆走进超市,着急地说:“老周,我爸妈爱吃的那种芝麻糖还有吗?我昨天在外地就想跟你说,可又怕你没货了。” 老周笑着打开手机,点开顾客群说:“你上周在群里说过这事,我特意给你留了两袋,就在货架最里面。”
陈姐惊讶地看着老周:“没想到你还会用微信群留货啊!” 老周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之前小李教我建了个顾客群,大家有想要的商品就提前在群里说,我好提前备货。你看,群里还有不少人说想要你带回来的那种外地特产,下次你要是方便,能不能帮大家带点?” 陈姐爽快地答应了,还在群里跟街坊们聊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好几个人预订了特产。
现在的 “惠民超市”,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靠老习惯经营的小店了。木质货架旁多了几个电子价签,价格调整只需在软件上操作就能实时更新;收银台的铁盒子被一个小巧的收银抽屉取代,每天的营业额自动统计,再也不用人工算账;墙上还挂了一个显示屏,循环播放着新到的商品和会员优惠活动。
有一天晚上关店后,老周坐在收银台旁,看着管理软件上的销售数据,突然想起十二年前刚开店的时候。那时候他每天都要拿着账本一笔一笔记流水,盘点库存得忙到后半夜,遇到顾客赊账还得担心收不回来。而现在,这些麻烦事都被数字化解决了,他有更多时间和街坊们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
“其实不是我学会了数字化,是数字化帮我留住了这份烟火气。” 老周常跟儿子说这句话。他知道,自己可能永远搞不懂软件背后的代码和算法,但他清楚地记得,因为能帮王大爷兑换积分,王大爷特意多买了一瓶醋;因为提前给陈姐留了芝麻糖,陈姐帮店里带来了更多客源;因为能快速补货,雪天里没让一位顾客空着手离开。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藏着数字化最温暖的样子 —— 它不是冰冷的机器和代码,而是能帮老周记住街坊们喜好的工具,是能让社区超市继续充满烟火气的魔法。就像那台扫码枪,不仅能扫出商品的价格,还能扫出街坊们脸上的笑容,扫出老周心里的踏实和安稳。
如今,老周的超市依然是巷口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早上,还是有不少老街坊来买早餐,顺便跟老周聊聊天;下午的时候,会有妈妈带着孩子来买零食,孩子们盯着显示屏上的动画不肯走;晚上关店前,总有顾客在群里预订第二天需要的商品。老周知道,这些热闹的场景,都是数字化带来的礼物,也是他坚持把超市开下去的理由。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老周的超市升级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数字化变革,但对于巷口的街坊们来说,这里的每一个小小的变化,都让生活变得更方便、更温暖。而对于老周来说,这份变化让他明白,不管时代怎么变,只要能记住顾客的需求,能守住那份烟火气,他的超市就能一直开下去,一直热闹下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