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心里藏着份对小城的偏爱,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繁华的商圈,也不是因为它有网红打卡地扎堆的热闹,而是那种一脚踏进去,就能让人把节奏放慢半拍的魔力。记得去年夏天偶然闯进浙东一座叫溪口的小城,原本只打算停留半天转一转,结果硬生生被那里的日子勾着,多待了整整三天。
刚到那天下午,拖着行李箱走在老街上,青石板路被太阳晒得微微发烫,脚踩上去却不觉得硌人,反倒有种踏实的暖意。路两旁的房子大多是白墙黑瓦,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红灯笼,风一吹就轻轻晃荡,偶尔有晾衣绳从这边窗台拉到对面阳台,上面搭着花格子衬衫和碎花布裙,像一道彩色的帘子把天空割成小块。街边的小店没什么花哨的招牌,有的就用红漆写着 “阿婆馄饨”“老张修鞋”,推门进去时,木门会发出 “吱呀” 一声响,老板抬头笑着问一句 “要点啥”,语气熟稔得像跟老邻居打招呼。

沿着老街往深处走,会遇到一条穿城而过的小河,河面上飘着几艘乌篷船,船夫戴着斗笠,手里握着长篙,慢悠悠地把船撑到桥洞底下。站在石桥上往下看,能看见河水里飘着几片荷叶,偶尔有小鱼从荷叶底下游过去,尾巴一摆就搅起一圈涟漪。河边有位老奶奶坐在石阶上洗衣服,手里的棒槌 “砰砰” 地敲着衣服,声音混着水流声,倒像是一首特别的小曲。
到了傍晚,老街上的烟火气更浓了。巷口的烧烤摊支起了炉子,滋滋的烤肉声裹着孜然的香味飘得老远,摊主一边翻着肉串一边跟路过的人聊天,熟客会主动说 “多放辣,跟上次一样”。卖糖水的小摊前围了几个孩子,手里攥着零钱,眼睛盯着玻璃罐里的红豆沙和绿豆汤,老板娘会笑着给他们多舀一勺糖。我找了家靠河的小饭馆坐下,点了一盘酱爆螺蛳和一碗雪菜黄鱼面,老板说螺蛳是早上刚从河里捞的,黄鱼也是本地渔民刚送过来的。等面的时候,看着河对岸的灯一盏盏亮起来,暖黄色的光映在水里,随着水波轻轻晃,心里忽然觉得特别安稳。
第二天起得不算早,推开客栈的门,发现老街上已经有不少人了。有背着菜篮子的阿姨,篮子里装着刚从菜场买的青菜和豆腐,边走边跟熟人唠嗑;有推着自行车的老爷爷,车后座上绑着一个鸟笼,笼子里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还有几个背着画板的学生,蹲在石桥边对着河水画画,笔尖在纸上沙沙地响。我沿着老街往菜场的方向走,菜场门口的小摊上摆着新鲜的杨梅和桃子,摊主说这是本地山上种的,没有打农药,直接就能吃。我买了一斤杨梅,咬一口,酸甜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满是夏天的味道。
逛到中午,发现巷子里藏着一家老茶馆。茶馆的门脸很小,推开木门进去,里面摆着几张方桌,桌子上放着粗瓷茶杯和紫砂壶。老板是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坐在柜台后面用紫砂壶泡茶,看见我进来,笑着问 “喝绿茶还是红茶?” 我说 “随便,您推荐的就好”。他给我泡了一杯本地的绿茶,茶叶在杯子里慢慢舒展开,茶水清澈透亮,喝一口,淡淡的茶香里带着点清甜。茶馆里有几位老人坐在桌旁聊天,有的在说昨天的象棋比赛,有的在讲年轻时的故事,声音不大,却让人觉得很亲切。我坐在角落的位置,一边喝茶一边听他们聊天,阳光从窗棂里照进来,落在桌子上,暖洋洋的,不知不觉就坐了一个下午。
第三天打算去小城周边的村子看看,客栈老板说附近有个叫岩头的村子,村里有老房子和古桥,还能去山上摘橘子。我租了一辆自行车,沿着乡间小路往村子骑,路边的稻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稻穗,风吹过稻田,稻穗就像波浪一样起伏。偶尔能看见农民伯伯在田里干活,戴着草帽,手里拿着锄头,看见我路过会笑着点点头。骑到村子里,发现这里的房子比老街上的更古朴,墙上爬满了爬山虎,门口挂着玉米和辣椒,像是特意装饰的一样。村里的古桥是石头做的,桥面上的石板被踩得光滑,桥洞底下有几个孩子在玩水,笑声传得很远。
从村子往山上走,就能看到一片橘子园,橘子树上挂满了青黄色的橘子,果园的主人说现在橘子还没完全成熟,不过可以摘几个尝尝。我摘了一个橘子,剥开皮,橘子瓣的汁水很足,虽然有点酸,却很清爽。站在山顶往下看,能看见整个村子的样子,白墙黑瓦的房子散落在田野间,小河像一条带子绕着村子,远处的山被绿色的树覆盖着,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那一刻,忽然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待在小城里,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匆忙和拥挤,只有慢慢的日子和满满的烟火气,能让人把心里的浮躁都慢慢抚平。
离开小城的那天早上,我又去老街上走了一圈。巷口的烧烤摊还没支起来,卖糖水的小摊也没开门,只有几位老人在河边打太极,动作慢悠悠的,跟小城的节奏特别搭。我买了两盒本地的茶叶,打算带回去给朋友,又在巷口的包子铺买了两个肉包,咬一口,还是熟悉的味道。坐在去车站的车上,看着小城的房子慢慢往后退,心里忽然有点舍不得。其实有时候,旅行不一定非要去远方的大城市,像这样的小城,藏着最真实的生活,也藏着最让人难忘的温柔。或许下次有空,我还会再来,再走一次老街,再喝一杯老茶馆的绿茶,再感受一次这里的慢时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