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义的修表铺开在巷口第三间,红木柜台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包浆,玻璃柜里整齐码着各式齿轮与发条,像藏着一整个精密运转的小世界。他戴着放大镜修表的模样,是这条老街二十年来不变的风景 —— 镊子夹着比米粒还小的零件,指尖在表盘上游走,连呼吸都要放轻,生怕惊扰了时间的轨迹。只是最近半年,铺子里的铜铃响得越来越少,偶尔进来的客人也多是来问几句 “还修老式座钟吗”,转身又被巷口新开的智能手表店吸引了目光。
陈守义不是没想过改变。上个月他在集市上看见年轻人用手机扫码就能测心率、查步数,心里嘀咕这 “铁疙瘩” 怎么比老怀表还能耐,可真要让他摆弄那些带屏幕的玩意儿,总觉得不如手里的螺丝刀踏实。有天傍晚,隔壁花店的小姑娘林晓抱着笔记本电脑来借充电线,看见柜台上摊着的故障机械表,突然眼睛一亮:“陈爷爷,您这表的齿轮咬合问题,或许能用 3D 建模先模拟修复路径呢!”

陈守义当时差点把手里的放大镜摔了。在他的认知里,修表靠的是祖传的手艺,是摸透每一个零件脾气的经验,跟电脑里那些花花绿绿的线条有什么关系?林晓却没放弃,第二天特意带了平板电脑来,点开一个三维模型软件,指着屏幕上转动的齿轮说:“您看,这是我根据您上次修的那款座钟画的模型,哪个齿轮转速不对,哪个咬合有偏差,电脑都能标出来,还能模拟不同修复方案的效果,比您一遍遍试省不少事呢。”
陈守义盯着屏幕,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桌上的旧座钟。他想起去年冬天,有个老主顾拿来一台祖传的落地钟,钟摆卡在半空,机芯里的几个小齿轮都磨得变了形。他对着那堆零件琢磨了三天,拆了装,装了又拆,手上被弹簧划了好几道口子,最后还是靠经验一点点调整才让钟重新走起来。要是当时有这玩意儿,是不是就能少遭点罪?林晓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又说:“陈爷爷,这技术不是要取代您的手艺,是帮您把手艺变得更厉害。就像您以前用煤油灯照机芯,现在用 LED 灯更亮一样,工具升级了,活儿也能做得更精细。”
接下来的日子,林晓成了修表铺的常客。她教陈守义用平板电脑看钟表零件的 3D 图纸,教他用简单的 APP 记录每台钟表的故障情况和修复步骤,还帮他在网上开了个小店铺,把那些修好的老式钟表拍成照片挂上去。一开始,陈守义总觉得手忙脚乱,手指在屏幕上划半天都找不到想要的按钮,有时候还会不小心把刚建好的模型删掉。可每当看到屏幕上清晰呈现的齿轮结构,想到以后修表能少走些弯路,他又觉得这股新鲜劲儿值得琢磨。
有一次,一个远在外地的客户通过网上店铺联系到他,说家里有一台民国时期的珐琅彩座钟,走时越来越不准,找了好几个修表师傅都不敢接手。陈守义先是让客户拍了座钟的各个角度照片,然后在林晓的帮助下,根据照片构建了座钟机芯的三维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他发现问题出在一个磨损的擒纵叉上,这个零件形状特殊,市面上根本买不到。要是以前,他只能试着用黄铜自己手工打磨,不仅耗时久,还很难保证精度。但这次,他把模型数据发给了巷口一家做 3D 打印的小店,没过两天,一个跟原零件几乎一模一样的擒纵叉就打印出来了。当他把修好的座钟寄回给客户,对方特意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惊喜:“陈师傅,这钟走得比我小时候见的还准!您到底用了什么好办法?”
这件事之后,陈守义对数智技术的看法彻底变了。他开始主动研究那些新工具,甚至自己摸索着用手机拍摄修表过程,剪辑成短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那些带着老手艺温度的视频还吸引了不少粉丝,有人专门来店里看他修表,有人向他请教老式钟表的保养知识,原本冷清的修表铺又热闹起来。有个大学生还因为看了他的视频,特意来拜师学修表,说想把老手艺和数智技术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喜欢上传统钟表文化。
如今的修表铺里,老式的红木柜台旁多了一张小小的工作台,上面放着平板电脑和打印机,墙上既挂着祖传的钟表修理图谱,也贴着数智工具的使用笔记。陈守义还是戴着那副旧放大镜,但手边多了一支触控笔,既能用镊子精准夹起小零件,也能在屏幕上熟练地调整模型参数。有时候,他会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看着巷口来来往往的人手里拿着智能设备,听着店里老式座钟的滴答声和电脑主机的轻微运转声,突然觉得这新与旧的交融,就像钟表里的齿轮与发条,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林晓最近又给陈守义推荐了一个新东西 —— 智能传感器。只要把小小的传感器装在修好的钟表里,客户就能通过手机随时查看钟表的走时情况,要是出现异常,还能提前提醒。陈守义正跟着教程一点点学习安装和调试,他想,等学会了这个,以后客户就算远在千里之外,也能放心把宝贝钟表交给自己了。巷口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智能手表店的电子提示音,也带着老钟表铺里传来的滴答声,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在老街的上空慢慢散开。谁也不知道,未来还会有哪些数智技术走进这条老街,走进陈守义的修表铺,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藏在时光里的老手艺,会在新技术的微光里,继续焕发不一样的光彩。
人们路过修表铺时,总会忍不住多望几眼 —— 那个曾经只和旧零件打交道的老人,如今既能让老式钟表重获新生,也能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智能设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更多人谈论数智技术时,他们会想起这条老街上的修表铺,想起那个用老手艺拥抱新技术的陈守义,想起数智技术并非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而是能悄悄融入日常生活,让平凡日子变得更温暖、更便捷的微光。而这微光,还在不断汇聚,照亮更多像陈守义这样的人,照亮更多等待被唤醒的老手艺,也照亮我们每个人与数智时代相遇的日常。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