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时偶然在奶茶店看到一款印着繁复花纹的杯子,店员说这是和蜀绣非遗传承人合作的限定款,连杯套都能拆下来当书签用。当下就觉得有意思 —— 以前总觉得非遗是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的展品,是老艺人手里慢工出细活的手艺,离日常生活很远,可现在却能捧着一杯奶茶,指尖触到蜀绣的针脚,这种亲近感真的很奇妙。
其实这两年类似的非遗联名越来越多了。彩妆盘上画着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笔记本封面是用苏绣绣出的江南烟雨,甚至连运动鞋的鞋面上都能看到苗银纹样的图腾。这些联名款往往一上线就被抢空,有人说大家是在为 “情怀” 买单,可仔细想想,光有情怀不够,真正让人愿意掏钱包的,是这些设计真的把非遗的美揉进了日常里。不是生硬地印个图案,而是让蜀绣的细腻、剪纸的灵动、青瓷的温润,变成能用、能穿、能摆在家里的东西,这样的非遗才不是束之高阁的 “老古董”,而是能陪着我们过日子的 “新朋友”。
记得去年有个汉服品牌和缂丝非遗项目合作,推出了一款复原唐代纹样的齐胸襦裙。缂丝有 “一寸缂丝一寸金” 的说法,以前多用来做皇室贡品,现在要把它用在日常汉服上,很多人都担心成本太高、工艺太难。结果品牌团队跑到苏州,和老艺人一起研究了半年,最后用机器辅助 + 手工补织的方式,既保留了缂丝 “通经断纬” 的精髓,又把价格压到了普通消费者能接受的范围。那条裙子上线当天就卖了三千多条,很多买家晒图时说,第一次摸到缂丝的面料,才知道原来古代的衣服能这么精致,也突然懂了为什么要保护这些老手艺。
还有一次在便利店看到一款非遗联名的雪糕,造型是苏州园林里的狮子林,外壳用的是可食用的糯米纸,印着剪纸风格的园林图案。本来只是觉得好玩买了一根,结果咬下去发现里面的馅料是苏州特产的桂花糖粥味。后来才知道,这款雪糕是品牌和苏州非遗剪纸、桂花糖粥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一起开发的,光是调整糯米纸的韧性和馅料的甜度,就试了十几次。很多人因为这款雪糕,特意去了解苏州的剪纸和桂花糖粥,甚至有人专门跑到苏州,就为了尝一尝正宗的桂花糖粥,看一看狮子林里的真狮子。这种 “以小见大” 的联名,比单纯的广告宣传管用多了。
不过非遗联名也不是都能成功,有些产品就显得很 “敷衍”。比如有的品牌只是把非遗纹样随便印在 T 恤上,颜色搭配得乱七八糟,连纹样的寓意都没搞清楚,结果不仅没让人感受到非遗的美,反而被吐槽 “糟蹋手艺”。还有的联名只追求 “噱头”,把非遗元素和产品本身硬凑在一起,比如用苗族银饰的纹样做手机壳,结果因为纹样太复杂,手机壳又厚又重,根本不好用。其实真正好的非遗联名,应该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非遗的美能为产品加分,产品的实用性又能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之前认识一位做蜡染的非遗传承人,她告诉我,以前她的工作室主要靠接一些定制订单维持,买蜡染的大多是收藏爱好者或者外国人。后来有个家纺品牌找她合作,一起开发了蜡染图案的床上四件套。品牌团队和她一起梳理了蜡染里的经典纹样,比如蝴蝶纹、铜鼓纹,然后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把纹样简化了一些,颜色也从传统的靛蓝色,增加了浅粉、米白等柔和的色调。结果这套四件套卖得特别好,很多年轻人买回去后,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 “我的床上有非遗”,甚至有人因为喜欢这套床品,特意报名参加了她工作室的蜡染体验课。现在她的工作室不仅订单多了,还开了线上课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蜡染,有些学员甚至自己开了小工作室,把蜡染做成了帆布包、围巾等小物件卖。她说,以前总担心蜡染会失传,现在看到这么多人喜欢,觉得心里踏实多了。
其实非遗联名的意义,远不止 “卖货” 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座桥梁,一边连着历史悠久的老手艺,一边连着充满活力的现代生活。当我们用着非遗联名的文具写字,穿着非遗联名的衣服出门,吃着非遗联名的食物解馋时,我们其实是在和千百年前的工匠对话 —— 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对技艺的执着,也能让这些古老的手艺,在当下找到新的生命力。就像那位蜡染传承人说的,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需要有人把它带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感受到它的温度。
现在每次看到新的非遗联名产品,我都会多留意一下背后的故事 —— 是哪个非遗项目,有什么样的历史,设计师又做了哪些创新。有时候会因为一款产品,去查很多相关的资料,去了解一个之前完全陌生的非遗技艺。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解锁了一个个隐藏的文化彩蛋,让日常生活里多了很多小惊喜。不知道下次逛街的时候,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非遗联名款呢?会不会是用皮影戏元素做的台灯,还是用青瓷技艺做的咖啡杯?不管是什么,我都很期待,因为每一个用心的非遗联名,都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温柔唤醒,也是一次让生活变得更有趣的尝试。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