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旅游:把假期过成 “没人催的午觉” 是种什么体验

躺平旅游:把假期过成 “没人催的午觉” 是种什么体验

曾经以为旅游就得脚踩风火轮,左手举相机右手记攻略,一天打卡八个景点还得在朋友圈比谁步数多。直到去年在海边民宿躺了三天,才顿悟:原来旅游还能像瘫在沙发上吃薯片一样,不用赶时间不用做任务,连太阳晒到屁股都能理直气壮说 “这是行程一部分”。这种被我称为 “躺平旅游” 的操作,如今成了朋友圈新潮流,毕竟谁也不想把假期过成另一种加班,对吧?

选择躺平旅游的第一步,就是跟 “完美攻略” 说拜拜。以前做计划能精确到每个小时吃什么,连厕所位置都标在地图上,现在打开订房软件只看两个关键词:“阳台能晒太阳”“楼下有便利店”。去年去厦门,朋友提前一周发我二十页攻略,从鼓浪屿网红店到曾厝垵小吃摊排得满满当当,结果我到了地方直接把攻略存进云盘,第一天就在民宿阳台躺到天黑,看着楼下行人来来往往,居然比挤在人群里拍照还开心。

躺平旅游的精髓,在于把 “赶路” 变成 “慢晃”。以前去景区总想着 “来都来了”,非要爬到山顶再赶往下一个点,现在看到景区入口排着长队,转身就能去旁边公园找个长椅发呆。在杭州那次,本来计划去西湖划船,走到湖边发现租船处排了四十多个人,刚好旁边有片草坪,干脆从包里掏出零食,看着别人划船看了一下午。后来刷到朋友圈有人吐槽 “西湖划船排队两小时,划完胳膊酸三天”,突然觉得自己那一下午的草坪时光,简直赚翻了。

吃饭这件事,在躺平旅游里也变得格外轻松。以前会提前查好 “必吃榜”,穿越大半个城市去打卡,结果排队两小时,吃起来也就那样。现在饿了就打开手机,看附近评分中等的店,哪家不用排队就去哪家。在成都的时候,本来想去吃某家网红火锅,走到半路闻到街边小馆的香味,直接拐进去点了个鸳鸯锅,老板送了碟泡菜,居然比网红店还好吃。更有意思的是,吃完出门发现隔壁是家冰粉摊,坐下来边吃冰粉边看路人路过,听旁边大爷唠嗑,这种没计划的小惊喜,比打卡清单上的项目有趣多了。

住宿更是躺平旅游的 “灵魂所在”。以前选酒店只看 “离景点近不近”,现在优先选 “床软不软”“有没有落地窗”。上次去苏州,订了家带小院子的民宿,本来计划第二天去拙政园,结果早上醒来发现院子里的桂花开了,干脆搬了把椅子坐在院子里,闻着桂花香喝着茶,连手机都懒得碰。民宿老板路过还笑着说:“你这才是来度假的,前两天有客人早上六点就出门,晚上十点才回来,累得倒头就睡,跟上班似的。” 想想也是,旅游不就是为了放松吗,要是比上班还累,那不如在家睡大觉。

当然,躺平旅游也会遇到 “小插曲”。比如在青岛的时候,本来计划在海边躺一天,结果下午突然下雨,只能躲在民宿里看电影。刚开始还觉得有点遗憾,后来跟民宿老板借了副扑克,跟其他住客一起打了一下午斗地主,还蹭到了老板煮的海鲜粥。现在回想起来,那场意外的雨反而让旅途多了段有趣的回忆,要是按原计划在海边晒太阳,可能早就忘了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躺平旅游不就是 “瞎玩” 吗?其实不然,这种旅游方式更像是 “跟着感觉走”,不用被攻略绑架,不用跟别人比进度,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现在很多人旅游都带着 “打卡焦虑”,好像没去某个景点、没吃某家店,这趟旅行就不完整。可旅游本来就是件私人的事,有人喜欢赶景点,有人喜欢慢下来,没有什么 “正确的旅游方式”,只有 “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

记得有次在大理,遇到一对老夫妻,他们每天早上在民宿吃了早饭,就去洱海边散步,中午回来睡午觉,下午要么在民宿看书,要么去附近菜市场逛一逛。我问他们怎么不安排点景点,大爷笑着说:“我们都退休了,又不用赶时间,出来就是想慢慢晃,以前上班天天赶进度,现在旅游还赶,那多累啊。” 这话一下子点醒了我,旅游的意义,不就是从忙碌的生活里抽离出来,享受一段不用被催促的时光吗?

现在每次计划旅游,我都会先告诉自己:“别做太多计划,留着点空白。” 毕竟那些没计划的瞬间,比如在街头偶然听到的一首歌、在公园遇到的一只流浪猫、在小馆里吃到的一碗好吃的面,往往比精心安排的景点更让人难忘。或许这就是躺平旅游的魅力,它让旅游回归本质,不再是 “完成任务”,而是 “享受当下”。

下次旅游,你要不要也试试躺平模式?不用定闹钟,不用查攻略,找个喜欢的地方,每天睡到自然醒,饿了就吃,累了就歇,说不定会发现,原来旅游还能这么舒服。至于那些没去的景点、没吃的网红店,反正世界这么大,以后还有机会,何必让它们毁了当下的好心情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9-27 12:31:24
下一篇 2025-09-27 12:39:22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