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明的城与乡:一场关于 “city 不 city” 的漫游

阿明的城与乡:一场关于 “city 不 city” 的漫游

阿明第一次对 “city” 这个词有具体感知,是在十六岁那年跟着父亲去县城买化肥。县城里高楼比村里的老槐树还高,汽车鸣笛声盖过了田埂上的蛙叫,路口的红绿灯像不停眨眼睛的怪物,让他攥着父亲衣角的手心里全是汗。那时他觉得,“city” 就是满街跑的汽车、亮到深夜的路灯,是和自家土坯房完全不同的世界。可十年后,当他在一线城市的写字楼里对着电脑屏幕加班到深夜,窗外的霓虹把办公室照得如同白昼,他却突然分不清,自己究竟是活在 “city” 里,还是活在 “city” 制造的幻境里。

去年夏天,阿明因为项目调整,暂时被公司派往城郊的合作农场对接工作。农场离市区有两个小时车程,第一次去的时候,他特意提前查了路线,怕错过最后一班回市区的公交。可当他站在农场门口,看着成片的向日葵朝着太阳舒展花瓣,远处的牛群慢悠悠地啃着青草,风里带着泥土和麦香,他突然忘了自己原本的担忧。农场的负责人老周是个五十多岁的本地人,皮肤黝黑,手掌粗糙得能看到裂纹,却总爱笑着说:“城里来的年轻人,别总盯着手机,多看看地里的庄稼,它们比报表实在。”

阿明在农场附近租了间民房,没有写字楼里 24 小时的空调,却有清晨被鸟鸣叫醒的踏实。起初他还保持着在市区的习惯,晚上刷手机到凌晨,早上靠咖啡提神,可没过多久,他发现自己的生物钟慢慢变了。每天跟着老周去田里查看作物长势,脚下沾着泥土,身上晒着太阳,到了傍晚,就坐在院子里看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听邻居家的孩子在巷子里追逐打闹。有一次,他在田里帮老周摘黄瓜,老周突然问他:“你说咱们现在这样,算‘city’还是不算啊?” 阿明愣了一下,手里的黄瓜还带着露水,他看着不远处隐约可见的市区高楼,又看了看眼前绿油油的菜地,竟一时答不上来。

其实阿明不是没想过 “city 不 city” 的问题。在市区工作时,他住的公寓楼下就是便利店,外卖半小时就能送到,地铁能带你去城市的任何角落,他以为这就是 “city” 该有的样子。可有时候加班到深夜,他站在写字楼的落地窗前,看着下面川流不息的车灯,会突然觉得孤独。那些亮着灯的窗户里,每个人都在忙碌,却很少有人停下来打招呼;楼道里遇见邻居,也只是点头示意,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他记得小时候在村里,谁家做了好吃的,会端一碗给邻居;晚上家里没人,邻居会帮忙照看;夏天的晚上,大家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聊天,孩子们在旁边玩游戏,那种热闹是从心里暖出来的。

在农场待的时间久了,阿明渐渐喜欢上了这种 “不 city” 的生活。他开始学着自己做饭,去农场旁边的菜市场买菜,和卖菜的阿姨讨价还价;周末的时候,会跟着老周去山上采蘑菇,或者去附近的小河边钓鱼;有时候邻居家办喜事,他也会去帮忙,和大家一起吃流水席,听着热闹的鞭炮声,心里满是踏实。有一次,他的电脑坏了,本来想联系市区的维修师傅,结果邻居家的小伙子听说了,主动过来帮忙,没一会儿就修好了。阿明要给钱,小伙子却摆摆手说:“都是邻居,这点小事不算啥。” 那一刻,阿明突然明白,“city” 或者 “不 city”,从来不是用高楼和汽车来定义的,而是藏在人与人之间的温度里。

不过,阿明也没完全忘记市区的生活。偶尔他会回市区办事,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着人来人往的商场,听着熟悉的奶茶店叫卖声,还是会觉得亲切。他会约上以前的同事吃饭,听他们聊最新的项目进展,聊市区新开的网红店,也会跟他们讲农场里的趣事,讲他种的小番茄结了果,讲他看到的日出有多美。同事们听了都很羡慕,说他过成了大家向往的 “慢生活”,可阿明知道,这种 “慢生活” 也不是一开始就适应的。刚开始在农场的时候,他总觉得不方便,买东西要走很远,没有电影院,没有健身房,甚至连网速都比市区慢。可慢慢的,他发现这些 “不方便” 反而让他的生活变得更简单,更专注。

有一天,阿明收到了公司的通知,问他是否愿意调回市区工作。他拿着手机,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着眼前的向日葵花田,心里有些犹豫。调回市区,意味着能回到熟悉的工作环境,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能方便地享受城市的便利;可留在农场,意味着能继续过着踏实的生活,能每天和土地打交道,能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他想起老周问他的那个问题,想起自己在市区的孤独,也想起在农场的踏实,突然觉得,“city 不 city” 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那天晚上,阿明给公司回了消息,说他愿意留在城郊,继续对接农场的项目,同时也会兼顾一部分市区的工作。他想,或许不用非要在 “city” 和 “不 city” 之间做选择,他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像他现在,既可以在田里感受土地的温度,也可以通过电脑和市区保持联系;既可以享受乡村的宁静,也可以偶尔去市区感受热闹。他不知道这样的选择对不对,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他知道,只要跟着自己的心意走,就不会后悔。

现在的阿明,每天依然会去田里查看作物,依然会在傍晚看夕阳,依然会和邻居聊天。只是偶尔,他会站在农场的高处,看着远处的市区,心里想着:或许 “city” 和 “不 city” 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像田里的庄稼和天上的太阳一样,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生活的样子。那么,你心中的 “city 不 city”,又是什么模样呢?

常见问答

  1. 故事里的阿明为什么会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犹豫?

答:阿明在城市能享受便利的生活和更多工作机会,但曾感到孤独;在乡村能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生活的踏实,却也面临购物、娱乐等方面的不便,所以在两者间会有犹豫。

  1. 老周问阿明 “算‘city’还是不算” 时,阿明为什么答不上来?

答:因为当时阿明眼前是乡村的菜地、牛群,不远处又能看到市区的高楼,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元素交织,让他难以用单一的 “city” 或 “不 city” 来定义当下的生活。

  1. 阿明最终选择留在城郊,这个选择体现了他怎样的想法?

答:体现了阿明不想在 “city” 和 “不 city” 之间做绝对选择,而是希望在两者间找到平衡,既保留乡村生活的踏实,也不脱离城市的工作与便利,追求符合自己心意的生活方式。

  1. 故事中提到城市里 “楼道里遇见邻居,也只是点头示意”,这与乡村邻居的相处形成对比,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通过对比,突出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和乡村生活中邻里间的温暖亲近,进而引发读者对 “city 不 city” 内涵的思考,说明 “city” 与否不仅是环境差异,更关乎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1. 你觉得故事结尾 “或许‘city’和‘不 city’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这句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有道理。因为城市有便利、高效的优势,乡村有宁静、温暖的特点,两者并非完全矛盾。像阿明一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城市与乡村的生活元素中找到融合点,让生活既有城市的便捷,也有乡村的踏实,所以两者可以相互依存,而非对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9-27 15:36:53
下一篇 2025-09-27 15:41:33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