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十年前的安卓旗舰,总有款机型能让老玩家眼睛发亮。索爱 Xperia Arc 就是这样的存在,它没跟风做方正直板,反而用一道温柔弧线,在千篇一律的手机市场里划出了自己的痕迹。即便放到今天,拿在手里摩挲时,那种既轻薄又扎实的手感,依然能让人想起功能机向智能机过渡的黄金年代。
机身最薄处只有 8.7 毫米,这个数据在 2011 年简直是黑科技般的存在。它的背面不是平整的平面,而是呈轻微内凹的弧形,刚好能贴合手掌心的弧度。单手握住时,拇指能轻松够到屏幕各个角落,不像后来的大屏手机那样总让人有 “抓不住” 的焦虑。不过塑料后盖确实是个小遗憾,磨砂质感虽然防滑,但摸起来少了点高端机该有的厚重感,用力按下去还会有点软塌塌的反馈。
4.2 英寸的屏幕在当时堪称 “巨屏”,854×480 的分辨率放到现在看确实粗糙,但当年点亮屏幕的瞬间还是很惊艳。索尼的 Mobile Bravia 引擎不是噱头,播放电影时能明显感觉到色彩更通透,暗部细节也比同期的三星 Galaxy S 更清晰。阳光底下也不用慌,最高亮度足够看清屏幕内容,刷新闻、看小说都不用特意找阴凉地儿。
三个触控按键紧挨着屏幕底部,没有物理凸起,强迫症看着特别舒服。但问题也跟着来了,电源键和音量键做得太纤细,而且位置比较隐蔽,刚开始用总得多摸几次才能找准。尤其电源键在顶部,单手解锁时得稍微变换一下握姿,时间长了反而练出了 “盲按” 的技能。
拍照绝对是 Xperia Arc 的王牌技能。810 万像素的后置摄像头搭配 Exmor R 传感器,在当年妥妥的 “拍照旗舰” 配置。最让人惊喜的是低光表现,晚自习后在操场拍夜景,不用开闪光灯也能拍出清晰的画面,噪点控制比同学的 iPhone 4 还强点。不过快门键有点僵硬,按下去得用点力,抓拍时容易手抖糊片,后来发现用触屏快门反而更顺手。
720P 高清录像功能在当时算是加分项,30 帧的帧率足够流畅,还支持录制时自动对焦。记得毕业旅行时用它拍过海边日出,海浪翻滚的细节和天空的渐变色彩都还原得不错。机身侧面的 HDMI 接口是个大惊喜,接上电视就能直接播放拍的视频,一群人围着看旅行片段的场景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系统搭载的是安卓 2.3 姜饼系统,这在当年已经是最新版本。索爱定制的 Timescape 界面很有特色,把短信、微博、Facebook 的消息都整合在一个 “卡片流” 里,滑动切换时还有流畅的动画效果。不过这个界面偶尔会卡顿,尤其是后台开太多 APP 时,后来删掉几个不常用的 widgets 才好了不少。没有前置摄像头算是个小遗憾,想自拍只能对着镜子举着手机瞎拍,现在看来有点滑稽。
1500mAh 的电池续航在当年算中规中矩,正常用一天没问题。早上充满电出门,上课刷会儿网页、中午听半小时音乐、晚上聊会儿 QQ,回家还能剩 20% 左右的电。但要是一直拍视频或者玩《愤怒的小鸟》,电量掉得就跟流水似的,所以书包里总得备个充电宝。可拆卸电池设计倒是很贴心,两块电池换着用,出门再也不怕手机没电关机。
机身顶部的 3.5 毫米耳机接口太实用了,不像有些机型得用专用转接器。自带的音乐播放器有十种均衡器模式,调成全频增强模式后,用普通耳机也能听出不错的低音效果。可惜不支持封面浏览,找歌时只能对着文字列表翻半天,这点确实不如 iPod Touch 方便。
当年这款手机在美国卖 599.99 美元,而且没有运营商合约补贴,算下来可不便宜。国内上市时价格也不低,不少人都是攒了好几个月工资才入手的。不过拿到真机的那一刻,看着那道独特的弧线和轻薄的机身,感觉一切都值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手机虽然配置没法和现在比,但每款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像现在千篇一律的 “全面屏”,少了点个性。
用了两年多后,手机开始出现一些小毛病:偶尔会自动重启,充电口接触也不太灵了。后来换了新手机,但还是把 Xperia Arc 留在了抽屉里。前阵子收拾东西翻出来,充上电居然还能开机,看着熟悉的 Timescape 界面和那张弧形的机身,突然觉得特别感慨。它可能不是最完美的手机,但绝对是最让人难忘的机型之一。
现在的手机性能越来越强,屏幕越来越大,拍照效果也越来越逆天,但再也找不到当年拿到 Xperia Arc 时的那种兴奋感了。那款带着弧线的手机,不仅装下了我们的青春记忆,更见证了智能手机从萌芽到成熟的那段黄金岁月。或许这就是经典机型的魅力吧,即便技术早已过时,却总能在某个瞬间,勾起你心底最柔软的回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