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庆典的锣鼓还没敲响,城市的每个角落就已提前浸在一片刻意营造的热闹里。沿街商铺的玻璃门上贴着统一尺寸的红色贴纸,连内容都如出一辙,仿佛是流水线上刚下线的标准化产品,谁也说不清这些贴纸究竟能传递多少节日的诚意,只知道不贴就会收到社区工作人员带着职业微笑的 “善意提醒”。街角的花坛被重新翻修,上个月刚种下的绿植被连根拔起,替换成更符合 “庆典氛围” 的名贵花卉,泥土还没来得及压实,就有穿着反光背心的工人忙着在花丛外围起隔离栏,生怕路人的脚步惊扰了这短暂的精致。
商场里的促销海报换了喜庆的底色,“国庆特惠” 的字样用加粗的艺术字体铺满整个版面,可仔细一看,所谓的折扣不过是把原价提高后再打个八折,收银台前排队的顾客对着账单皱眉,却在导购员 “过节就得图个热闹” 的劝说下,默默付了钱。广场中央正在搭建舞台,钢架结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几个戴着安全帽的工人蹲在地上吃盒饭,讨论着今晚要彩排到几点,他们的声音被远处传来的音响试音声盖过,那音响里反复播放着同一首激昂的歌曲,听得人耳朵发涨。
庆典前一天的傍晚,街道突然变得格外干净,连平日里随处可见的落叶都消失得无影无踪。穿着橙色工作服的清洁工推着环卫车快速穿梭,手里的扫帚挥舞得比平时快了三倍,一位大妈试图把家里的垃圾袋扔进垃圾桶,却被清洁工拦住:“明天再扔,今天不让收。” 大妈不解地站在原地,看着清洁工匆匆跑向另一个路口,那里有片被风吹来的废纸,正孤零零地躺在马路牙子上。
夜幕降临后,城市的灯光骤然变得璀璨起来。沿街建筑的外墙上亮起了动态灯光秀,五颜六色的光束在夜空里交织,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拍照。可没人注意到,不远处的老旧小区里,几户人家的窗户还黑着 —— 为了配合庆典的灯光效果,这个小区从下午就开始停电,物业在门口贴了张通知,写着 “临时线路检修,恢复供电时间待定”,居民们只能点着蜡烛,听着远处传来的音乐声,猜测着今晚会不会连晚饭都做不了。
庆典当天清晨,参与表演的学生们早早地在学校集合。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手里拿着彩色的道具花,脸上被老师涂得红彤彤的,看起来精神饱满。一个小女孩揉着眼睛对老师说:“我还没睡醒呢。” 老师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乖,表演完就能早点回家睡觉了。” 可实际上,他们要在广场上站三个多小时,才能轮到自己的节目上场,期间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只能笔直地站着,像一排排整齐的玩偶。
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是穿着便服的观众,他们手里拿着小国旗,跟着音响里的音乐挥舞着。前排的观众被工作人员要求坐下,以免挡住后面的人,可后排的人又站了起来,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循环 —— 每个人都想看得更清楚些,却又在不知不觉中挡住了别人的视线。有个大爷试图挤到前面去,被工作人员拦下:“按区域站好,不能乱挤。” 大爷不服气地嘟囔:“我早点来就是为了看清楚,现在站在后面啥也看不见,这庆典看得有啥意思?” 工作人员没理会他的抱怨,转身去维持其他区域的秩序了。
表演开始后,广场上响起了阵阵掌声。舞蹈节目里,演员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像是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歌唱节目里,歌手们的声音洪亮有力,却听不出丝毫的情感,更像是在完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中间有个互动环节,主持人邀请观众上台参与游戏,台下的人却反应冷淡,只有几个被工作人员点名的人,不情不愿地走上台,按照主持人的指示做着动作,脸上的笑容僵硬得像是贴上去的面具。
庆典进行到一半时,天空下起了小雨。观众们纷纷撑起雨伞,广场上瞬间出现了一片五颜六色的 “伞海”,挡住了舞台的视线。工作人员赶紧拿着雨衣跑过来,给前排的观众分发,可雨衣数量有限,很多人还是只能淋着雨观看。有个年轻姑娘抱怨道:“早知道会下雨,就不该来凑这个热闹。” 她身边的朋友附和:“是啊,在家看电视多舒服,还不用遭这份罪。” 可抱怨归抱怨,她们还是没有离开,依旧站在雨里,偶尔抬头看看舞台,更多的时候是低头刷着手机,看看朋友圈里别人发的庆典照片。
临近中午,庆典终于结束了。观众们如释重负地站起身,揉着发麻的腿,朝着出口的方向走去。广场上留下了一片狼藉 —— 用过的雨衣、矿泉水瓶、零食包装袋散落在地上,刚才还整齐排列的座椅被推倒了好几张,几个清洁工已经开始清理现场,他们的身影在空旷的广场上显得格外孤单。参与表演的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学校走,有的孩子走着走着就打起了哈欠,有的则靠在家长的怀里睡着了。
下午的时候,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沿街商铺的红色贴纸被悄悄揭了下来,露出了玻璃门上原本的污渍;广场上的舞台开始拆除,钢架结构被工人一块块地卸下来,装上卡车运走;老旧小区的供电终于恢复了,居民们赶紧打开电灯,检查冰箱里的食物有没有变质。只有那些还没来得及清理干净的装饰残留物,在阳光下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经举办过一场盛大的庆典。
有人说,国庆庆典是为了纪念特殊的日子,传递节日的喜悦。可当庆典变成了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每个人都在按部就班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忽略了真实的需求和感受,这样的庆典究竟还有多少意义?当热闹散去,留下的是疲惫的人群和狼藉的现场,以及那些被暂时搁置的问题,它们在庆典的光环消失后,又会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等待着下一次被 “庆典” 暂时掩盖。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场表面光鲜的狂欢,而是能切实感受到的温暖与关怀,可这样简单的愿望,又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