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一角的木盒里,静静躺着一本深蓝色封面的《新华字典》。封面上烫金的书名早已在多年摩挲中淡去边角,却依旧能看出当初清晰的字体轮廓。书脊处用白色棉线仔细加固过,那是去年冬天书页开始松动时,母亲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缝补的痕迹。每次打开它,指尖最先触到的是封面内侧略显粗糙的牛皮纸,上面还留着几处浅褐色的指印,像是时光悄悄按下的印章。
这本字典陪伴我的日子,比身边许多物品都要长久。刚上小学时,它是老师要求必须带到课堂的 “工具书”,那时总觉得厚重的它装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每次翻开都带着几分敬畏。后来年级渐长,遇到的生僻字越来越多,它便成了书桌旁最可靠的伙伴。翻开封面,第一页贴着一张泛黄的便利贴,上面用铅笔写着 “‘氵’加‘来’是‘涞’,读 lái”,那是小学三年级时,为了记住课本里 “涞水” 这个地名特意记下的。如今再看,铅笔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却能清晰想起当时反复在纸上练习书写的模样。
每次查字典,都像是开启一场小小的探索。遇到不认识的字,先轻轻捏住字典的侧页,让纸张自然地在指间滑动,寻找对应的部首目录。纸页翻动时会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那声音像是书页在低声诉说着汉字的故事。找到部首后,再根据剩余笔画数在检字表中逐一查找,手指在密密麻麻的汉字间慢慢移动,目光仔细扫过每一个字形,生怕错过目标。
当终于在正文中找到那个陌生的汉字时,心中总会涌起一丝小小的喜悦。字典里的每个汉字都配有清晰的注音、详细的释义和恰当的例句。比如查到 “粼” 字时,会看到它的读音是 “lín”,释义为 “形容水、石等明净”,后面还跟着 “波光粼粼” 这个例句,旁边甚至配有一幅简单的插画,画着阳光下闪烁着微光的湖面。这些细致的内容,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不仅教会我们读音和意思,还通过具体的语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用法。
有时候,查字典的过程中还会有意外的收获。本来是要查某个特定的字,却在翻找的过程中被其他有趣的汉字吸引。比如看到 “毳” 字,好奇它的意思,便停下来查阅,发现它读作 “cuì”,指 “鸟兽的细毛”,还了解到由它组成的 “毳毛” 这个词语。又或者看到 “垚” 字,知道它读 “yáo”,表示 “山高”,这样独特的汉字结构和含义,总能让人忍不住多停留一会儿,不知不觉间就认识了更多新的汉字。
字典的纸页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渐渐变得柔软且略带卷曲。有些常用字所在的页面,边缘已经微微发黑,那是无数次手指翻阅留下的痕迹。偶尔还会在字里行间看到用不同颜色笔做的标记,红色的波浪线标出重点释义,蓝色的圆圈圈出容易读错的音节,还有用铅笔写下的小小的备注,比如 “这个字容易和‘辨’混淆”。这些标记都是过去使用时留下的印记,每次看到,都能回忆起当时学习的场景。
记得有一次,写作文时遇到 “忐忑” 这个词,不确定 “忑” 字的写法,便急忙翻开字典查找。先查 “心” 字底,再数上面 “忑” 的笔画,很快就在正文中找到了它。看着字典里清晰的字形和解释,原本焦躁的心情瞬间平静下来。那一刻突然觉得,字典就像一个随时待命的朋友,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只要翻开它,就能找到答案。这种踏实的感觉,是电子词典无法替代的。
如今,虽然手机上的词典 APP 使用起来更加便捷,但我依旧偏爱这本纸质字典。喜欢指尖触摸纸页的真实触感,喜欢听纸张翻动时的清脆声响,喜欢在慢慢查找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温度。每次查完字典,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它合上,轻轻拍掉封面上可能沾上的灰尘,然后放回书桌一角的木盒里,等待下一次与它的相遇。
这本普通的《新华字典》,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陪伴成长的老友。它见证了我从初识汉字的懵懂,到逐渐读懂文章的过程,也记录下无数个在书桌前认真学习的瞬间。那些指尖划过纸页的触感,那些在查找中收获的知识,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回忆,都让查字典这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变得格外温暖而有意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