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的时光褶皱

朗读者的时光褶皱

晨光漫过窗棂时,我总习惯翻开那本泛黄的诗集。指尖拂过带着油墨香的纸页,目光停在某行诗句上,喉结轻轻滚动,声音便像溪流般漫出来。这不是刻意的表演,更像与文字的私语,每个音节都裹着心跳的温度,在房间里轻轻打转。

小时候常蹲在祖母的藤椅旁,听她读老相册里的信。那些字迹有些模糊的家书,经她略带沙哑的嗓音念出来,忽然就有了画面 —— 父亲年轻时在部队的训练日常,姑姑第一次去县城上学的雀跃,连信里提到的 “今年收成不错”,都仿佛能看见金黄的麦浪在风里摇晃。祖母读得慢,遇到动情处会停下来擦眼角,我不懂那些情绪的重量,却记得阳光落在她银白发丝上的模样,和文字里飘出来的烟火气。

后来在中学的语文课堂,第一次尝试当众朗读。选的是朱自清的《春》,课前反复练习了好几遍,可站在讲台前,看到全班同学的目光,声音还是忍不住发颤。“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读到这句时,忽然想起老家院子里的那片草地,春天一到,总能冒出星星点点的绿。心思跟着飘远,声音反倒自然起来,连带着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都像是能闻到老家田埂上的味道。

工作后住在出租屋,加班到深夜回家,常会翻开书读几段。没有灯光特意打在书页上,只有客厅的小台灯亮着,暖黄色的光裹着文字。读汪曾祺写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仿佛能摸到雨丝的湿润;读老舍笔下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又好像看见阳光洒在雪地上的样子。那些白天被工作填满的疲惫,会在朗读的间隙慢慢散开,就像被温水泡开的茶叶,渐渐舒展成柔软的模样。

有次在公园,遇见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朗读。孩子大概五六岁,拿着绘本奶声奶气地读:“小松鼠把松果藏在树洞里,等着冬天来。” 母亲坐在旁边,轻声跟着读,偶尔纠正孩子的发音。风吹过树叶,沙沙声混着他们的声音,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放慢脚步。我站在不远处看着,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跟着祖母读信,那些当时不懂的词句,后来慢慢变成了心里的温暖。原来朗读从来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像接力棒一样,把文字里的美好,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

去年祖母生病住院,我把那本旧相册带去,坐在病床前读信。她的听力不如从前,我读得慢,每读完一段,就停下来跟她讲信里的故事。讲到父亲在部队第一次拿到奖状时,她嘴角慢慢扬起;讲到姑姑第一次寄回自己织的毛衣时,她的眼睛里泛起光。那些曾经被时光封存的记忆,在朗读声里重新鲜活起来,就像老照片经过擦拭,又恢复了原本的色彩。

其实朗读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用刻意的技巧。它可以是清晨厨房里,读一段食谱时的随意;可以是午后阳台,读一首小诗的悠闲;也可以是夜晚床头,读给孩子听的睡前故事。重要的是,当我们开口的那一刻,文字便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有了呼吸、有了情感的生命。它们会钻进心里,和我们的记忆、情绪缠绕在一起,变成独属于自己的宝藏。

就像此刻,我又翻开了那本诗集。读到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时,窗外的阳光刚好落在 “春暖花开” 这四个字上,暖得让人想笑。我轻轻念出这几个字,声音不大,却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心里,漾开一圈圈温柔的涟漪。原来朗读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声音有多好听,而是我们在文字里,找到了与自己、与世界温柔相处的方式。那些被朗读点亮的时光,会像褶皱里的星光,在往后的日子里,轻轻闪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10-11 17:58:28
下一篇 2025-10-11 18:02:27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