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尾糖烟里的五感拼图

巷尾糖烟里的五感拼图

老巷深处的青石板总带着薄荷味的凉。我踩着被岁月磨圆的棱角往巷尾走时,总能看见陈阿婆坐在杂货店门口剥橘子,橙红的瓣儿刚从薄皮下探出来,空气里就漫开一串清脆的叮当声,像有人提着银铃在耳边轻轻晃。这种奇怪的感受从记事起就跟着我,比如听见雨滴打窗会尝到铁锈味,摸到绒线围巾会看见淡紫色的雾,连母亲唤我名字的声调,都裹着一层温温的蜂蜜色。

十岁那年的梅雨季,我在巷口捡到只断了弦的旧吉他。琴身蒙着薄灰,指板上还留着几道浅浅的压痕,像是有人曾反复按在同一个音节上。我抱着它跑回家时,指尖刚碰到冰凉的金属弦钮,鼻腔里突然涌来浓郁的栀子花香 —— 不是巷口那棵老栀子树的味道,是更清冽、带着露水的香,混着一点点潮湿的木调,像把整座春天的花园都揉进了这具旧乐器里。我蹲在门槛上拨弄断弦,每一次指尖的触碰都让眼前闪过细碎的光斑,有的是明黄色,有的泛着淡蓝,它们落在青砖地上,拼出模糊的小脚印,仿佛有个看不见的孩子正跟着琴声跳舞。

巷尾糖烟里的五感拼图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能将不同感官体验交织在一起的能力,有个专门的名字叫通感。就像陈阿婆总说,她织毛衣时,不同颜色的毛线会发出不同的声响:藏青色是低沉的大提琴,粉红色是清脆的口琴,而明黄色最热闹,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落在晾衣绳上。那时我总趴在她身边看她绕线,听她一边数针数一边念叨 “这团浅紫太安静啦,得掺点橙红让它活泼些”,看着毛线在她指间翻飞,真的像听见了高低错落的曲调在空气里流淌。

巷尾的裁缝铺是我最爱的去处。张师傅裁布时,剪刀划过布料的声音总让我尝到不同的味道:丝绸是淡淡的杏仁味,棉布是清甜的梨汁,而粗麻布最特别,带着点咸咸的海风气息。有一次他给剧团做戏服,剪一块宝蓝色的缎面时,我突然指着布料说:“这个味道好甜,像裹了糖霜的杏仁!” 张师傅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可不是嘛,这颜色亮得晃眼,就该配甜甜的味道。” 那天他特意多留了一小块缎面给我,我把它夹在课本里,每次翻到那一页,都能闻到杏仁糖的香气,连枯燥的数学公式都变得温柔起来。

最难忘的是十五岁那年的中秋。那天巷子里的每户人家都在院子里摆了月饼和桂花酒,月亮升到树梢时,整个巷子都浸在银辉里。陈阿婆端来一盘豆沙月饼,我咬下第一口,突然听见一阵悠扬的笛声 —— 不是巷口卖艺人的竹笛,是更清亮、带着水汽的声音,像月光落在湖面上溅起的涟漪。我放下月饼抬头看,只见月亮周围绕着一圈淡粉色的光晕,光晕里似乎有无数细小的音符在跳动,它们落在桂花树上,让每一朵小花都发出细碎的声响。陈阿婆拍着我的肩说:“傻孩子,这是月亮在跟我们说话呢。” 那天晚上,我坐在院子里看了很久的月亮,听着月光里的笛声,尝着月饼里的豆沙甜,连晚风拂过脸颊,都带着淡淡的笛音余韵。

后来我离开老巷去外地读书,城市里的高楼挡住了月亮,霓虹灯光盖过了星光,我很少再清晰地感受到那些奇妙的感官交织。直到有一次路过街角的面包店,刚出炉的牛角包散发着黄油香气,我推开门的瞬间,突然听见一阵熟悉的叮当声 —— 和小时候陈阿婆剥橘子时漫开的声音一模一样。我站在面包店门口,看着玻璃柜里金黄的牛角包,仿佛又回到了那条青石板巷,看见陈阿婆坐在杂货店门口,橘子皮在她指间卷成小小的螺旋,空气里满是银铃般的声响,还有淡淡的薄荷味从青石板缝里钻出来,裹着栀子花香、杏仁甜和月光里的笛声,在记忆里轻轻回荡。

如今我常常会想起老巷里的那些日子,想起陈阿婆的毛线、张师傅的布料,还有月光下跳动的音符。或许通感从来不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而是藏在生活里的小秘密,它让我们能以更丰富的方式感受世界:能听见颜色的声响,尝到声音的味道,触摸到光影的温度。就像巷子里的那些寻常日子,因为有了这些奇妙的感官交织,才变得如此鲜活、温暖,让人即便走得再远,也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一阵熟悉的声响、一种久违的味道,或是一抹相似的光影,拉回那个满是五感拼图的旧时光里。下次再路过老巷,不知道还能不能听见陈阿婆说 “这毛线的声音真好听”,不知道张师傅的剪刀还能不能剪出带着梨汁味的棉布,也不知道月亮升起时,还能不能在光晕里看见跳动的音符 —— 那些藏在感官缝隙里的美好,或许正等着我们在某个平凡的瞬间,重新去发现、去触碰、去聆听。

关于通感的常见问答

  1. 问:通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吗?

答:通感在生活中其实并不罕见,很多人都曾有过短暂的通感体验,比如看到鲜艳的红色会觉得温暖,听到尖锐的声音会感到刺眼等。只是有些人的通感体验更频繁、更清晰,能在多种感官之间形成稳定的关联。

  1. 问:通感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困扰吗?

答:大部分有通感体验的人,并不会觉得这种能力带来困扰,反而会觉得它让生活变得更丰富有趣。只有极少数人可能会因为感官体验过于强烈,在嘈杂或色彩过于丰富的环境中感到不适,但通常可以通过调整环境来缓解。

  1. 问:孩子出现通感现象是正常的吗?

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官系统还在发育,更容易出现通感体验,比如会说 “这个音乐是甜甜的”“那朵云摸起来软软的” 等。这是孩子感知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通常是正常的,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孩子的这种体验可能会逐渐淡化,也有部分孩子会一直保留。

  1. 问:通感和想象力有什么区别呢?

答:通感是一种不自觉的感官交织体验,当一种感官接收到刺激时,会自动引发另一种或多种感官的感受,这种过程通常不受主观控制;而想象力是主动的思维活动,比如通过想象将 “红色” 与 “热情” 联系起来,是有意识地对事物进行联想和加工。

  1. 问: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通感能力吗?

答:目前并没有科学的方法可以通过训练刻意获得通感能力。通感更多是一种天生的感官关联模式,与个人的神经结构和感知系统有关。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多关注生活中的感官细节,比如仔细聆听声音、认真感受气味和味道,让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更敏锐,从而更容易捕捉到那些短暂的、微弱的感官交织瞬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10-11 18:37:11
下一篇 2025-10-11 18:42:2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