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帮邻居家小孩辅导作业,这孩子把 “必” 字写成了先写中间那笔撇,再裹着两边的点绕圈圈,活像给汉字包了个韭菜盒子。我指着作业本笑到拍桌子,结果小孩眨巴着眼睛反问:“反正最后长得都一样,先写哪笔不一样?” 这话倒让我愣了愣,仔细想想,咱们成年人写起字来也常犯 “笔顺自由” 的毛病,比如把 “火” 字先点两点再画撇捺,活像给小火苗戴了顶歪帽子,要是被小学语文老师看见,估计得拿着红笔追着改。
其实笔顺这东西,就像煮面条得先烧水再下面,顺序错了不是不行,但总透着股别扭劲儿。你试试先写 “里” 字的横,再填中间的 “日”,写出来的字要么像被门夹过的面包,要么上下分家,活像刚吵完架的小两口。更别提 “乃” 字,有人总爱先写撇再写横折折折钩,结果写出来的字像只勾着爪子的小老鼠,跟正确笔顺写出来的舒展模样比,简直是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
说到笔顺翻车现场,我大学室友绝对能排上号。他写 “冒” 字总爱把上面的 “曰” 写成 “日”,还振振有词:“太阳照着帽子,多合理!” 直到有次交论文,导师用红笔把他整篇文章里的 “冒” 字都圈出来,旁边批注:“同学,帽子戴在太阳上会着火的。” 后来这事儿成了我们宿舍的笑料,每次有人写错字,就会有人接茬:“小心帽子着火啊!” 其实 “冒” 字上面是 “冃”,像古代的帽子,中间两横和左右不相连,就怕把帽子戴太紧,这都是笔顺里藏着的小讲究。
还有些字的笔顺,简直像在考验手脑协调能力。比如 “必” 字,正确顺序是先写撇,再写中间的 “心”,最后补右边的撇点,可总有人大手一挥,先把两边的点画好,再往中间塞撇,活像给汉字填馅儿。我小时候就总这么写,我妈拿着铅笔手把手教我:“你得先让笔尖‘探个头’,再慢慢把心填满,不然字会慌的。” 现在想想,这话还挺有道理,笔顺对了,字看着就稳当,像站得笔直的小人,要是笔顺错了,字就歪歪扭扭,跟没睡醒似的。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字的笔顺还藏着文化小知识。比如 “王” 字,正确笔顺是横、横、竖、横,可有人会写成横、竖、横、横,这时候懂行的人就会说:“你这是把‘王’字写成‘玉’字少一点,小心当皇帝没当稳就掉了玉玺。” 虽然是玩笑话,但也能看出笔顺里的门道 ——“王” 字三横代表天、地、人,中间一竖贯通三者,笔顺对了,才算把这层意思写出来。还有 “夫” 字,先写横,再写撇、捺,最后写 “人”,意思是大丈夫要先立住脚跟(横),再展开抱负(撇捺),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要是把笔顺倒过来,就成了 “人” 顶着横撇捺,反倒没了那股子气势。
不过也不是所有字的笔顺都这么复杂,有些字的笔顺简单到让人怀疑人生,可偏偏有人能写错。比如 “大” 字,横、撇、捺,多 straightforward,可我见过有人先写撇再写横,最后画捺,写出来的字像个劈叉的小人,看着就费劲。还有 “小” 字,竖钩、撇、点,多简单,可总有小朋友先写撇再写竖钩,最后补点,活像给汉字扎了个歪辫子。每次看到这种情况,我就想起我小学老师说的:“笔顺就像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套,你总不能先穿裤子再穿内裤吧?” 话糙理不糙,顺序对了,才符合规律。
现在大家都用手机打字,提笔忘字成了常态,更别说注意笔顺了。上次公司开会,领导让大家在白板上写方案关键词,有个同事写 “赢” 字,先写 “亡”,再写 “口”,接着把 “月”“贝”“凡” 胡乱堆在一起,最后那字看着像被揉过的纸团,谁都认不出来。领导皱着眉头看了半天,憋出一句:“你这是写‘赢’字还是画迷宫呢?” 后来我们查了字典,“赢” 字得先写 “亡”,再写 “口”,然后是 “月”“贝”“凡”,一步一步来,才能把 “赢” 字写得堂堂正正,这要是急着求成,反倒把 “赢” 写成了 “输” 的模样,多不划算。
还有一次在菜市场,看到小贩写价格牌,把 “斤” 字写成先写撇再写横,最后写竖,活像个歪脖子的 “斥” 字。有个阿姨指着牌子问:“老板,你这是卖‘斥’还是卖‘斤’啊?我要是买两‘斥’菜,你给我称多少?” 小贩脸都红了,赶紧拿笔改,嘴里念叨:“平时打字多了,手都生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现在大家对着屏幕的时间比对着纸笔多,有时候拿起笔,连 “一” 字都得想半天先写哪头,更别说复杂的笔顺了。
但话说回来,笔顺这东西,就像老辈人传下来的做菜秘方,不一定非按这个来,但照着做,味道就是不一样。你可以把 “水” 字先写竖钩再写横撇,也能写出个大概模样,但正确的笔顺写出来的 “水” 字,就像流动的小溪,笔画之间有呼应,看着就有灵气。就像做饭,你可以先放盐再放菜,但按正确步骤来,菜才更入味,笔顺也是这个理儿,不是为了为难谁,而是为了让字更好看、更有章法。
我还见过有人为了图省事,把 “乃” 字写成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结果写出来的字像个驼背的小老头,跟正确笔顺写出来的挺拔模样比,差了不止一点。有次我跟我爸聊起这事儿,我爸说:“以前我在部队,指导员教我们写标语,每个字的笔顺都得按规矩来,他说字如其人,笔顺对了,人看着也精神。” 现在想想,这话确实有道理,写出来的字整整齐齐,笔顺正确,别人看了舒服,自己写着也有底气,要是笔顺错了,总觉得心里发虚,怕被人看出来笑话。
还有些字的笔顺,不仔细琢磨还真容易弄错。比如 “母” 字,正确顺序是竖折 / 竖弯、横折钩、点、横、点,可很多人会先写横折钩,再写竖折,结果写出来的 “母” 字像个歪嘴的葫芦。我小时候学这个字,总记不住顺序,我奶奶就教我:“你就想,妈妈得先把腰挺直(竖折),再抱着孩子(横折钩),最后给孩子喂饭(点),这样顺序就不会错了。” 现在我还记得这个小窍门,每次写 “母” 字,就想起奶奶说的话,笔顺再也没错过。
其实笔顺没那么可怕,就像玩拼图,只要找对顺序,很快就能拼出完整的图案。关键是别嫌麻烦,多花点时间琢磨,比如写 “再” 字,先写横,再写竖、横折钩、竖、横、横,一步步来,写出来的字就方方正正;要是急着赶时间,把横折钩提前写,字就会显得局促,像被挤在角落里的小猫。咱们平时写字不用像书法家那样讲究,但最基本的笔顺还是要注意,不然写出来的字不仅不好看,还可能让人误会 —— 比如把 “幻” 字先写幺再写横折钩,就容易被看成 “幼” 字,要是写 “幻想” 写成 “幼想”,可就闹笑话了。
说到闹笑话,我还想起我小学同学的事儿。他写 “肺” 字总爱把右边的 “巿” 写成 “市”,有次在作文里写 “我的肺腑之言”,结果写成了 “我的肺府之言”,老师在班上念的时候,全班都笑喷了,老师笑着说:“你这是把肺当成政府了,还开府办公呢?” 后来这同学每次写 “肺” 字,都会先在草稿纸上写一遍 “巿”,确认是竖提不是竖钩才敢往作业本上写。其实 “巿” 和 “市” 的区别就在最后一笔,“巿” 是竖提,像给汉字系了个小腰带,“市” 是竖钩,像挂了个小钩子,这都是笔顺里的小细节,稍不注意就会闹笑话。
现在很多家长教孩子写字,只看重写得快、写得多,却忽略了笔顺,结果孩子写出来的字乱七八糟,到了高年级想改都难。我邻居家小孩就是这样,一开始写字图快,“左”“右” 不分,“人”“入” 混淆,后来老师要求练字,他才发现自己的笔顺全错了,改起来比重新学还费劲。他妈妈后悔地说:“早知道当初先教他笔顺,也不至于现在这么费劲,就像盖房子没打地基,后面再怎么补都不稳。”
其实笔顺就像写字的地基,地基打牢了,字才能写得稳、写得好。咱们不用把每个字的笔顺都背得滚瓜烂熟,但常用字的笔顺还是要心里有数。比如写 “年” 字,先写撇、横、横、竖、横、竖,写出来的字就像个站得笔直的年轻人;要是先写竖再写横,字就显得老气横秋。还有 “生” 字,先写撇、横、横、竖、横,像小苗从土里慢慢长出来,要是把笔顺倒过来,就成了小苗往土里钻,多不符合常理。
有时候我会想,古人创造笔顺的时候,是不是也考虑到了写字的方便和美观?比如 “走” 字,先写横、竖、横、竖、横、撇、捺,笔画之间衔接自然,写起来流畅;要是先写撇再写横,就会显得很别扭,像走路顺拐。还有 “之” 字,先写点,再写横撇 / 横钩,最后写捺,像人迈开步子走路,要是把点放在最后,就像人先迈脚再抬头,多奇怪。这些都是古人在长期写字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咱们照着做,既能写得快,又能写得好看,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也不是说笔顺不能有一点变通,比如有些书法家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会稍微调整笔顺,但那是建立在对正确笔顺了如指掌的基础上,普通人可别随便模仿。就像学跳舞,得先学会基本舞步,才能学编舞,要是连基本步都没学会,就胡乱编动作,只会像跳大神。写字也是一样,先把正确笔顺掌握好,再根据自己的习惯做微调,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好看又有个性。
最后想说,笔顺这事儿,看着小,其实藏着大学问。它不仅关系到字的好看与否,还藏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传承。下次再写字的时候,不妨慢一点,想想每个笔画的顺序,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写错了这么多年的字,正确的笔顺写出来竟然这么好看。要是再遇到有人写错笔顺,也别忙着嘲笑,不如笑着提醒一句:“朋友,小心帽子着火啊!” 毕竟,在笔顺的世界里,谁还没翻过几次车呢?重要的是咱们慢慢改,慢慢练,总有一天能把每个字都写得堂堂正正,让看的人舒心,写的人开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