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感觉,长大以后好像越来越少开口读书了。以前上学时,早读课上全班一起扯着嗓子念课文的场景,现在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 有人念得抑扬顿挫像演话剧,有人含含糊糊藏在课本后面偷懒,还有人会突然被老师点起来单独朗读,紧张得声音发颤。可毕业之后,除了偶尔帮孩子读绘本,或者开会时念个文件,好像就没正经朗读过什么东西了。
其实我也是最近才重新捡起这个习惯的。前段时间总觉得脑子昏沉沉的,刷手机久了眼睛累,心里也乱糟糟的。有天整理旧书,翻出一本高中时的散文集,随手翻开一页,看到朱自清先生的《春》,那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突然就撞进心里。鬼使神差地,我就小声读了起来,一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读着读着就放开了,越读越觉得心里像被温水泡过一样舒服,连窗外的风声都好像变温柔了。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抽十几分钟朗读。有时候读诗,比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读着读着就想起小时候跟外婆住的日子;有时候读短篇小说,像汪曾祺先生写的《昆明的雨》,那些关于菌子、杨梅的描写,读出来比在心里默读更有画面感,好像自己真的站在昆明的雨巷里一样。
有次我在阳台朗读,邻居家的小朋友趴在栏杆上听,还问我:“阿姨,你读的是什么呀?好好听。” 后来她妈妈还跟我说,小朋友现在也喜欢拿着绘本自己念了,虽然很多字不认识,但那股认真的劲儿特别可爱。原来朗读还能有这样的小影响,这倒是我没料到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都什么年代了,还需要朗读吗?想看什么直接看,想听有声书也有专业主播,自己读多麻烦啊。可我觉得,自己朗读和听别人读、看文字是不一样的。自己读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调整语速和语气,遇到喜欢的句子可以放慢速度,甚至重复读几遍,那种和文字之间的互动感,是其他方式代替不了的。比如读李白的诗,你可以读得豪迈一点,好像自己也站在敬亭山上;读李清照的词,又可以读得温柔一点,感受那种细腻的情绪。
我还试过和朋友一起朗读。上次聚会,大家提议玩个不一样的游戏,每人带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轮流朗读给大家听。有个朋友读了一段关于旅行的随笔,读着读着自己先笑了,说想起去年去海边的经历;还有个朋友读了一封老家书,虽然不是自己写的,可读的时候声音有点哽咽,我们听的人也跟着鼻子发酸。那天晚上,没有玩手机,没有聊工作,就靠着一段段朗读,大家好像更亲近了一些。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 “碎片化阅读”,刷短视频、看短文章,好像很难静下心来完整地读一本书。其实朗读或许是个让自己慢下来的好办法。当你开口读书时,注意力会不自觉地集中在文字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会慢慢被抛开,只剩下眼前的句子和自己的声音。哪怕每天只读十分钟,也能感受到那种平静的快乐。
我有时候会把自己朗读的片段录下来,晚上睡前听一听。听着自己的声音,会发现有些地方读得不够好,下次再读的时候就会注意调整;也会发现有些句子再听的时候,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就像那首《从前慢》,第一次读的时候只觉得文字很美,后来再读,才慢慢体会到里面那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那种感觉很奇妙。
或许你也可以试试,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不用太厚,不用太复杂,就从一段短文开始,试着开口读出来。不用在意自己的声音好不好听,不用在意读得标不标准,只要你愿意开口,只要你能从里面找到一点乐趣,那就够了。毕竟朗读不是什么任务,也不是什么技能,它只是一种和文字相处的方式,一种让自己快乐的小办法。
不知道当你重新开口朗读的时候,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想起小时候读书的日子,或者发现一些文字里藏着的、以前没注意到的小美好?说不定你还会因为朗读,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人和事,就像我遇到邻居家的小朋友那样。那么,你准备好拿起书,开始第一次朗读了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